[发明专利]一种河道疏浚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50582.2 | 申请日: | 202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8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庄永辉;姜钰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公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3/92;B63B3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维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345 | 代理人: | 苏龙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疏浚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水利疏浚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疏浚施工方法,其包括疏浚前复测水深地形,采用长臂挖机沿着河岸在河道右侧挖槽形成清淤槽,采用耙吸式挖泥船沿河水流向斜着从河道左侧向右侧推扫,使河道底面形成倾斜坡面,控制耙吸式挖泥船沿着倾斜坡面进行多次吸淤作业,一段时间后控制长臂挖机将清淤右槽内的回淤物挖出;控制绞吸式挖泥船从河道左侧进行清淤作业;控制耙吸式挖泥船沿着河水流向在河道中部做清淤作业,使河道底面均低于要求高度。本申请通过耙吸式挖泥船将河道底面推扫成倾斜坡面,再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从倾斜的工作面高处开始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回淤情况,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利疏浚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疏浚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疏浚主要是对河道进行疏通清淤的过程。河道疏浚主要是对河道进行疏通清淤的过程。目前,河道清淤施工方式主要分为干式清淤和水上清淤。其中,干式清淤指将河水抽干再挖出淤泥,其易受降雨天气影响且挖掘机械易对河底原状地层产生扰动。水上清淤是利用浮船式清淤设备将开挖的淤泥输送到工程指定位置进行处理,通常采用绞吸式的清淤方式,其具有精度高、淤泥不易泄漏、不影响河道原有通航运转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该方式需要使用绞刀进行开挖,开放式的开挖方式会造成一定的回淤问题,施工质量和效率一般。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水上清淤时的回淤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疏浚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疏浚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疏浚前复测水深地形,并绘制河道原始断面图,在疏浚清淤前设置施工水尺,根据水位变化掌握清淤深度;
S2,采用长臂挖机沿着河岸在河道右侧挖槽形成清淤槽,采用耙吸式挖泥船根据卫星定位信息沿着施工设计路线进行作业,具体的耙吸式挖泥船沿河水流向斜着从河道左侧向右侧推扫,在推扫过程中,逐渐增大耙吸式挖泥船的吸淤量,使河道底面形成倾斜坡面,控制耙吸式挖泥船沿着倾斜坡面进行多次吸淤作业,一段时间后控制长臂挖机将清淤右槽内的回淤物挖出;
S3,控制绞吸式挖泥船从河道左侧进行清淤作业;
S4,控制耙吸式挖泥船沿着河水流向在河道中部做清淤作业,使河道底面均低于要求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耙吸式挖泥船将河道底面推扫成倾斜坡面,绞吸式挖泥船从倾斜的工作面高处开始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回淤情况,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河床中还沉淀有大量的其它固体垃圾,在清淤时,容易造成设备堵塞和磨损,降低清淤效率。倾斜坡面有利于施工时垃圾流动进入清淤槽内进行集中处理,保障设备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可选的,所述耙吸式挖泥船包括耙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耙动装置用于翻动淤泥并与所述耙吸式挖泥船的船体设有的泥浆泵连接,所述耙动装置一侧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船体上设有的设备基座铰接,所述耙动装置与所述设备基座之间设有第一动力缸,所述控制装置设有距离检测装置,河道左侧设有信号发射器,所述距离检测装置通过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信号检测所述船体与河道左侧之间的距离,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到的距离数值变化控制所述第一动力缸进行对应变化伸缩以调整所述耙动装置吸淤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装置根据船体与河道左侧之间的距离控制耙动装置的吸淤量,使河道底面形成倾斜坡面,智能化的作业模式,降低了作业难度。
可选的,所述耙吸式挖泥船船体前后两侧设有第一对水尺,所述第一对水尺用于采集步骤S2中河道底面的倾斜坡面的前后两个位置水位数据
可选的,所述耙吸式挖泥船船体左右两侧设有第二对水尺,所述第二对水尺用于采集步骤S4中河道底面左右两个位置水位数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对水尺和第二对水尺便于随时对河道底面倾斜坡面的倾斜情况进行监测,以及时进行施工调整,保证施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公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省公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50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