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R-543在制备治疗神经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457596.7 | 申请日: | 202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59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桑璇;刘胜;赵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713 | 分类号: | A61K31/713;A61K9/51;A61K47/46;A61P27/02;A61P2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艾维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39 | 代理人: | 黄强 |
地址: | 51003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ir 543 制备 治疗 神经 损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miR‑543在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miR‑543能够显著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数量,并且带有神经突的RGC数量明显增加,显著提高了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存活率,促进轴突再生,同时能有效改善视功能水平。而将miR‑543装载于外泌体后对于RGC细胞存活率、轴突再生数量以及视功能恢复的水平提升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同时,本发明还发现,miR‑543以及miR‑543‑Exo均可作用于RGC,激活mTORC1信号通路,并促进轴突再生,这将有助于以miR‑543‑Exo和miR‑543作为活性成分进行各种药物制剂的开发。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相比于其它载体成分,更加安全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miR-543在制备治疗神经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视神经损伤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盲的首位病因,包括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和青光眼性疾病,均最终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 cells,RGCs)以及轴突损伤以后不可再生,这是导致视力丧失的关键因素。尽管各种医学干预,包括急性期视神经鞘减压术、大剂量激素冲击和视神经保护药物的应用,但都疗效甚微。 如何有效的促进RGC的存活和轴突再生是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关键。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动物模型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已被证明具有修复损伤和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且,与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HuMSCs具有组织来源丰富、无伦理争议问题、免疫原性低、更新速度快等优点。然而,MSCs的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细胞生物学活性难以维持、细胞表型丢失、费用昂贵等问题。相比细胞治疗,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Exo)拥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致瘤性,安全性更高,并且生产和储存程序更简单,质量控制更容易。因此,采用Exo治疗能避免细胞治疗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Exo可携带母体细胞的蛋白质、mRNA、miRNA等多种活性物质融合进入受体细胞,从而成为供体到受体靶细胞的最佳分子生物传递体。其中,所含有的miRNA是一类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能够参与调节生物体中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始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视神经损伤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未经改造的外泌体仅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细胞存活,都难以实现轴突的再生修复,达到恢复视功能损伤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且益于向临床转化的新疗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miR-543在制备治疗神经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以解决临床上视神经损伤后轴突不可再生和视功能不能恢复的难题。本发明通过利用体外实验和体内ONC模型,证实经miR-543改造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和miR-543可以提高RGC的存活率,轴突得以再生修复,视功能发生明显改善。并且,改造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与单独应用miR-543相比,疗效更为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miR-543在制备用于治疗视神经损伤和/或改善与视神经损伤有关的生理指标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地,所述与视神经损伤有关的生理指标选自视神经损伤后RGC存活率、轴突再生数量、视神经损伤后的视功能水平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装载有miR-543的外泌体在制备用于治疗视神经损伤和/或改善与视神经损伤有关的生理指标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地,所述外泌体选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最优选地,所述外泌体选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作为优选地,所述与视神经损伤有关的生理指标选自视神经损伤后RGC存活率、轴突再生数量、视神经损伤后的视功能水平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575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真空泵气密性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物碳排放的智能核算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