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59458.2 | 申请日: | 202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79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武;程浩;孙利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6 | 分类号: | C21D8/06;C21D1/30;C21D6/00;C22C38/04;C22C38/12;C22C38/06;C22C3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陆涛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强度 高锰钢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熔炼后采用模铸或连铸获得高锰钢铸坯;S2.高锰钢铸坯进行热锻获得热锻坯;S3.热锻坯进行精密锻造获得无磁高强度棒材;S4.对无磁超高强度棒材进行退火处理。本发明保持心部到表层性能均匀分布,抗拉强度高达1.8GPa,同时相对磁导率低于1.002,且突破现有公开技术制备超高强度高锰钢的尺寸限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锰奥氏体钢是一种低层错能材料,其屈服强度相对较低(0.2GPa~0.6GPa),但抗拉强度较高(≥1GPa)。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当层错能低于20mJ/m2时,该钢可发生马氏体相变,当SFE在20mJ/m2至45mJ/m2之间时,可发生孪生变形。这些机制分别被称为TRIP和TWIP效应,导致了出色的加工硬化能力。因此,高锰奥氏体钢广泛应用于汽车、LNG(液化天然气)运输等领域。而无磁高锰钢属于高锰奥氏体钢,区别仅为其层错能要求高于20mJ/m2,以避免变形过程中出现铁磁性的马氏体。但较低的强度严重限制了无磁高锰钢的应用。
因加工硬化能力优异,高锰钢常被作为耐磨材料。公开号CN111041175A公开了一种强韧耐磨高锰钢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Mn元素按质量百分比仅为11%~13%,低的Mn含量带来更低层错能,进一步促进TRIP效应提高加工硬化能力,得以在接触应力时,表面迅速硬化,而心部仍然保持良好的韧性。但优秀的耐磨性能意味着极易变形不均匀,变形抗力极大,难以制造出性能均匀、高强度的大尺寸工件或中厚板。
变形抗力大是现有高强度高锰钢的公开技术主要集中在只能冷轧制备的薄板上的主要原因。如公开号CN114507823A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成分质量百分比计为C:0.85%~1.2%、Mn:20.6%~25.0%、Mo:3.5%~5.0%,余量的Fe,经过70%的冷轧或冷锻处理,制备的高锰无磁钢抗拉强度高到2GPa。公开号CN115287542A提供了一种具有均匀纳米孪晶分布的高强度低磁钢及其制备方法,主要合金成分为Mn:12%~25%,Si:0~3%,C:0.6%~1.4%,余量为Fe,经90%的冷轧变形量也可获得2GPa的超高强度。以及公开号CN112030077A(一种低密度耐腐蚀弹簧扁钢及其生产方法)、CN115537658A(一种具有良好耐磨性能高锰钢及生产方法)等均可获得抗拉强度1.5GPa的高锰钢,但强化技术仍围绕着大变形量冷轧处理,板材厚度通常仅有3mm。因此现有公开技术所提供的高强无磁钢制备方法常为极限条件,适用范围有限。
优秀的耐磨性能所反映的是高锰钢极易变形不均匀,是限制其通过变形强化制备高强度大尺寸工件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变形不均匀极易引起残余应力。如公开号CN114894361A(基于跨点频响阻尼特性的金属构件残余应力定量检测方法)、CN106769574A(金属构件残余应力与表面硬度关系测试装置及方法)、CN104048786A(一种超声波无损测量金属板材内部残余应力场的方法)、CN115634928A(一种提高航空用超宽超厚铝合金板材综合性能的方法)等所述,板材不同位置的变形量不同,将使其不同部位产生大小不同的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使金属工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产生开裂,即使加工过程得以完成,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仍会发生尺寸变化、疲劳开裂等问题。对于加工硬化能力优异的高锰钢来说,小尺寸下的冷轧薄板,可以通过在变形过程中发生弯曲、翘曲变形等将残余应力释放,因此容易在极限变形条件下制备出厚度5mm左右的超高强度板材而不开裂。而对于大尺寸下的变形强化,由于残余应力收到尺寸约束,而难以通过整体形变释放残余应力,导致在整体范围内保持平衡的残余应力在局部位置上集中。即使设备满足变形要求,也会因残余应力过大,导致大尺寸工件在变形过程中极易发生开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59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