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的方形锂电池复合散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65280.2 | 申请日: | 202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15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马菁;段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7;H01M10/647;H01M10/653;H01M10/6552;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范巍 |
地址: | 71006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管 方形 锂电池 复合 散热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的方形锂电池复合散热结构,包括导热铝箱、液冷板和L型热管,导热铝箱包括电池容纳腔和电池容纳腔背侧排布的热管蒸发段容纳腔,L型热管的蒸发段布置在热管蒸发段容纳腔内,液冷板包括内部冷却液流道,L型热管的冷凝段紧密贴合安装在液冷板上并交错布置在导热铝箱左右两侧,L型热管的蒸发段与冷凝段在绝热段处以垂直圆角过度。本发明的复合散热结构可以提高组内各方形锂电池的温度均匀性,而且液冷板不与方形锂电池直接接触,可避免冷却液泄漏对电池造成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锂电池领域,涉及一种方形锂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降低碳排放、有效延缓全球变暖已成为各个行业技术革新的热点。为了能在储能领域减少碳排放,选择锂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已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储能系统中的锂电池数量极其庞大,且电池能量密度高、排布紧密,导致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很难及时有效地排出,从而引起锂电池温度升高。锂电池工作性能与其温度息息相关,温度过高或不均匀都会使得电池间内阻及容量出现不一致,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热失控的现象。因此,有效的锂电池散热技术是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
储能锂电池散热技术根据冷却介质可分为空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以及热管冷却,这些散热技术在单一应用时都有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问题,防漏液、紧凑化依旧是储能锂电池散热技术需要突破的瓶颈。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空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以及热管冷却进行合理地结合以弥补单一散热技术本身的固有缺陷是储能锂电池热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专利CN112582703A采用的L型热管于蒸发段和冷凝段的连接处(绝热段处)按90度弯折,其中蒸发段直接或通过上铜板粘合于电池侧壁,冷凝段直接或通过下铜板粘合于与电池底部接触的液冷板,尽管通过外置热管冷凝段避免了液冷板漏液,但电池散热结构的紧凑性不足,且主要围绕单块电池进行散热结构设计,难以在电池组散热结构中应用。
另外,尽管液冷板在电池组散热中已得到大量应用,但其通常需要直接接触电池(如中国专利CN212810393U)或穿插设置在电池之间(如中国专利CN205159464U),才能达到提高电池间温度均匀性的目的,无法规避冷却液泄漏对电池造成危害的风险,并且液冷板自身的散热效果也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的方形锂电池复合散热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的电池组复合散热结构,该复合散热结构包括导热铝箱、热管和液冷板;所述导热铝箱包括电池容纳腔和设置于电池容纳腔背侧的热管蒸发段容纳腔,热管的蒸发段设置在热管蒸发段容纳腔内,热管的冷凝段设置在液冷板上,液冷板设置在导热铝箱外侧且不与导热铝箱接触,液冷板内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流道。
优选的,所述热管选自L型热管等平板热管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导热铝箱的各电池容纳腔按电池组中各锂电池的行列分布方式排布,该导热铝箱的每个热管蒸发段容纳腔与一列或一行电池容纳腔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各热管的冷凝段交错布置在导热铝箱两侧并分别与设置在导热铝箱对应侧的液冷板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导热铝箱两侧的液冷板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间隔排列的用于插接热管的冷凝段的热管冷凝段容纳腔,或者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间隔排列的用于卡接热管的冷凝段的液冷板凹槽。
优选的,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设置在液冷板内部的交替排列的直线形管道和曲线形管道。相邻曲线形管道之间以及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与紧邻冷却液进口或冷却液出口的曲线形管道之间分别通过对应的直线形管道相接合(即连接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652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床的夹具固定机构
- 下一篇:一种高阻尼比减震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