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溶性捕收剂添加装置及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74867.X | 申请日: | 202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59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王涛;汪玲玲;王淑杰;聂骞;夏王浩;王浩宇;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14 | 分类号: | B03D1/14;B03D1/20;B03D1/001;B03D101/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柯凯敏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溶性捕收剂 添加 装置 射流 搅拌 浮选机 | ||
本发明属于浮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溶性捕收剂添加装置及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本发明包括捕收箱,捕收箱的筒腔构成用于容纳中间介质的捕收腔,捕收腔侧部布置用于输入中间介质的进液管,捕收腔底部设有连通负压室的可控启闭的连通管;捕收腔内还布置有网桶状的漏桶,漏桶的筒腔内布置有可沿漏桶轴向作往复挤压动作的压板,压板底面布置有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压板处设置捕收剂流道,以使得捕收剂可经由捕收剂流道渗入至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内;漏桶的桶腔底面高度低于中间介质的液面高度,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处于初始高位时的高度高于中间介质的液面高度。本发明可实现不溶性捕收剂与矿浆的充分接触,并具有成本低、能耗低以及构造简单紧凑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浮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溶性捕收剂添加装置及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
背景技术
浮选过程中,开采出来的矿石经破碎与湿法磨矿,使各种不同的矿物解离成单体颗粒,并使颗粒大小符合浮选工艺要求;随后,向磨矿后的矿浆加入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浮选药剂,如捕收剂等,并在搅拌桶中搅拌调浆,使与矿物颗粒作用,以扩大不同矿物颗粒间的可浮性差别。调好的矿浆送入浮选设备并充气,此时矿浆中的矿粒与气泡接触、碰撞,可浮性好的矿粒选择性地粘附于气泡并被携带上升至矿浆表面成为矿化泡沫层,经机械刮取或从矿浆面溢出,再脱水、干燥成精矿产品;不能浮起的脉石等矿物颗粒,随矿浆从浮选设备底部作为尾矿产品排出,最终实现浮选操作。
目前选煤作业时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浮选药剂中,捕收剂的添加能使矿物颗粒的疏水性增强。当前选煤厂使用的捕收剂多为非极性油性药剂,而这些非极性油类几乎不溶于水,而杂极性的捕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很低,所以二者在水中的分散性很差,采用直接加药或一般方法很难使其在矿浆中实现良好的分散。一旦捕收剂不能均匀分散到矿浆中,不但造成药剂的大量浪费,而且影响煤泥浮选效果和后续的煤泥水处理过程,从而给实际选煤工作带来诸多困扰。其二,浮选机叶轮是浮选机中容易磨损的器件,选煤厂生产实践中需要经常更换,这是因为在具有搅拌功能的浮选机中,矿浆与浮选药剂的混合、矿浆的悬浮、气泡的弥散等均靠浮选机叶轮在矿浆中的强烈转动来完成,叶轮的强烈转动使叶轮与矿浆中的固体颗粒发生剧烈的碰撞,因此,叶轮的磨损往往较大。由于叶轮都封闭在浮选机机体内,不可目视;因此一般情况下要判断叶轮是否磨损有以下几种间接判断方法:1、搅拌机电流下降明显;2、浮选药剂消耗明显增大;3、精矿含泥量明显增高;4、浮选机充气量减少;5、有经验的工人通过经验估算;6、浮选机的检查维修时顺带观察。上述几类方式,或为被动监测方式,等发现时待更换叶轮已经持续工作了一段时间,此时势必已经持续产生了较严重的浮选问题;或为经验判断方式,显然对工人的操作门槛要求较高,且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因此,是否能研发出一种主动型的应用于上述情况下的探伤设备,也是本领域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溶性捕收剂添加装置,其可实现不溶性捕收剂与矿浆的充分接触,并具有成本低、能耗低以及构造简单紧凑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溶性捕收剂添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捕收箱,捕收箱的筒腔构成用于容纳中间介质的捕收腔,捕收腔侧部布置用于输入中间介质的进液管,捕收腔底部设有连通负压室的可控启闭的连通管;
捕收腔内还布置有网桶状的漏桶,漏桶的筒腔内布置有可沿漏桶轴向作往复挤压动作的压板,压板底面布置有多孔吸水弹性材料;所述压板处设置捕收剂流道,以使得捕收剂可经由捕收剂流道渗入至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内;漏桶的桶腔底面高度低于中间介质的液面高度,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处于初始高位时的高度高于中间介质的液面高度。
优选的,所述压板为空心板,压板的空心腔构成所述捕收剂流道;压板上板面处同轴向上延伸有动力杆,动力杆与第一动力源的输出端固接从而驱动压板产生铅垂向升降动作;所述动力杆为空心杆,捕收剂经动力杆的管腔下行至所述空心腔内,再经由空心腔底面贯穿的分散孔渗入至多孔吸水弹性材料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748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