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室内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30542.9 | 申请日: | 2023-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99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又敬;陈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逸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5 | 分类号: | F24F11/65;F24F11/58;F24F11/89 |
代理公司: | 合肥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8 | 代理人: | 杨道明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智能 室内空气 环境监测 分析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室内环境监测分析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室内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包括新风控制模块,控制室内新风系统的运行,通过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控制模块,能够释放二氧化氯气体净化因子;环境数据采集模块,能够采集室内、室外环境数据;终端控制模块;云端服务模块;移动端,通过云端服务模块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和/或移动端通过MQTT协议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移动端能够接收数据信息、发出控制指令,移动端与终端控制模块数据同步。本系统各种信息会上传到云端服务模块作为集中化管理,能够更好的调节环境质量和环境舒适度,让室内空气始终保持安全健康舒适的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环境监测分析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室内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也受到重视。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处在室内,所以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家居或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以及电器产生的辐射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废气等。
室内空气质量是指建筑物及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这会影响在建筑物内生活人们的健康及舒适。室内空气质量会受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物)、PM2.5、微生物或是其他会影响健康情形的物质所影响。
传统新风系统就是起到加强空气流通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将室内污浊的空气由风机抽进新风机内部,再由内部的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将处理好的干净的空气从风口送出。
而传统消毒方式,一般采用:1、被动式消毒,例如光触媒、等离子、高压静电、紫外循环风等,被动式消毒只能对被吸入的空气进行消毒,一般都需要前置过滤,容易二次污染,循环风不能有效吸入室内较远距离空气,实际效率低,不能在病毒出现时迅速处理,循环风可能还会加大气溶胶传播距离;2、主动式消毒,例如臭氧,世界“五大”有害气体之一,不能大面积推广,消毒剂,使用方式微雾、喷洒、熏蒸,操作难,对气溶胶效果差,紫外灯,对气溶胶效果差,穿透性差,强度衰减。
室内湿度控制一般需要额外购买加湿器,不仅占用室内有限场地,而且加湿效果较差,加湿死角较多;
并且上述多种控制空气环境的设备之间没有任何相关联动效果,不仅用户使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各设备之间不能够产生配合,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室内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室内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包括:
新风控制模块,能够控制室内新风系统的运行;
消毒控制模块,能够释放二氧化氯气体净化因子;
湿度控制模块,能够向室内环境加湿;
智能家居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第三方平台的设备;
环境数据采集模块,能够采集室内、室外环境数据;
终端控制模块,所述终端控制模块能够接收、处理、上传数据信息并控制新风控制模块、消毒控制模块、湿度控制模块、智能家居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
云端服务模块,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能够接收、传输、分析、处理数据信息;
移动端,通过云端服务模块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和/或移动端通过MQTT协议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移动端能够接收数据信息、发出控制指令,所述移动端与所述终端控制模块数据同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逸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逸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305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Taq DNA聚合酶突变体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