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01780.4 | 申请日: | 202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4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孝勤;常信平;徐可;李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1/02;B62D25/16;B62D27/02;B62D2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梁柏祺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身 组件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所述车身组件包括:车身本体;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纵梁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轮罩,所述轮罩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轮罩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形成有吸能腔,所述连接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在车辆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减少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在侧正面碰撞过程中,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仅通过前轮罩侧加强梁传递,无法通过车身的前纵梁对冲击力进行分担以及能量的吸收,导致车辆的前挡板在正面碰撞过程中侵入量过大,使乘员舱变形量增加,对乘客的伤害增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在车辆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减少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车身组件包括:车身本体;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纵梁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轮罩,所述轮罩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轮罩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形成有吸能腔,所述连接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上设置有连接盒,连接盒分别与纵梁和轮罩连接,当车辆发生正碰或者侧正碰时,连接盒可以在吸收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的同时,将能量分别传递至纵梁和轮罩,从而有效地分散碰撞产生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乘员舱的变形量,减少车辆在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盒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朝向彼此敞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斜板,所述斜板连接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连接,所述斜板构造为在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上朝向前方倾斜设置,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纵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板上形成有第一加强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包括:底板部;侧板部,侧板部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至少部分外周,所述侧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限定出所述吸能腔,所述侧板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还包括:翻边部,所述翻边部设置于所述侧板部背离所述底板部的边缘,所述翻边部上形成有朝向车辆前侧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适于与车辆的防撞梁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连接盒背离彼此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的前侧表面分别形成有连接面,所述第一翻边的连接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连接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01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