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63072.3 | 申请日: | 202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49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秦健;吴永官;程亮;黎炎;莫阳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43/08 | 分类号: | A01N43/08;A01N37/02;A01N43/80;A01N43/78;A01P3/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卓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54 | 代理人: | 朱鹏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冬瓜 立枯病 农药 组合 | ||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由恶霉灵与糠醛、异丁酸或苯并噻唑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糠醛、异丁酸或苯并噻唑与恶霉灵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冬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施用剂量,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冬瓜立枯病为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引起的冬瓜病害。冬瓜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育苗后期、育苗盘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或直播田,其主要为害地下根部或幼苗茎基部,初在病部现不规则或近椭圆形暗黑色斑,稍凹陷,病部扩展绕茎一周后致使茎部萎蔫干枯,造成瓜苗死亡。早期与猝倒病相似,但猝倒病发病迅速,而冬瓜立枯病病程进展较慢,病部具不明显或明显的轮纹及浅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有别与猝倒病。
化学药剂是防治冬瓜立枯病的主要手段,常用化学药剂有井冈霉素、恶霉灵和福美双等。但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药剂容易导致抗药性产生和发展,降低化学药剂的药效,因此筛选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很有必要。发明人通过室内生物活性试验发现糠醛、异丁酸或苯并噻唑与恶霉灵进行复配时,对冬瓜立枯病菌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目前还未见到这方面的相关报道。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以解决施用单一化学药剂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冬瓜立枯病的农药组合物,所述农药组合物由糠醛、异丁酸或苯并噻唑与恶霉灵二元复配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糠醛与恶霉灵的质量比为1-7:15-1。
作为优选,所述异丁酸与恶霉灵的质量比为1-40:1。
作为优选,所述苯并噻唑与恶霉灵的质量比为1-15:20-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糠醛、异丁酸或苯并噻唑与恶霉灵比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冬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施用剂量,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2)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降低抗药性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对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供试菌株:冬瓜立枯病菌DGLK菌株,采自染病冬瓜植株,经过实验室内分离纯化和回接,鉴定为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保存于PDA培养基上。
2.供试药剂
99.0%糠醛、99.8%异丁酸、99.0%苯并噻唑、98.0%恶霉灵,以上药剂均为市售。
3.试验方法:参考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4.试验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63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