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76136.3 | 申请日: | 202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8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卢军;李升煜;卢芳琪;雷羽;徐叶;邢鼎鼎;王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极达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9/02 | 分类号: | F25B19/02;F25B27/02;F25B27/00;F25B33/00;F25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爱涛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喷射器 制冷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涉及压缩制冷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冷凝器、工质泵、发生器、两相喷射器、蒸汽喷射器、气液分离器、涡旋压缩机和蒸发器;冷凝器的出口与工质泵的入口连接,工质泵的出口分别与发生器的入口和两相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发生器的出口与蒸汽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两相喷射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涡旋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两相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涡旋压缩机的出口连接蒸汽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蒸汽喷射器的出口连接冷凝器的入口。本发明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从而实现更高的运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大约40%的世界能源消耗用于制冷、供暖、通风和空调(RHVAC)系统,其中空调系统是最大的用电设备之一。预计到2050年,全球建筑中将有三分之二安装空调系统,这将进一步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压力。目前,大部分空调系统采用蒸汽压缩制冷技术,其中机械压缩机占总能耗的80%以上。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开发和推广更加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例如喷射式制冷技术、吸收式制冷技术等,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喷射式制冷系统可以利用低温热源来驱动制冷循环,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例如,太阳能和地热能可以被用作喷射式制冷系统的驱动能源,这将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减少碳排放。此外,工业余热也可以通过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回收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相比,喷射式制冷系统在市场上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其性能系数COP较低,通常小于0.5。这意味着喷射式制冷系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产生相同的制冷效果,从而导致运行成本的增加。
目前,亟需提出一种喷射与压缩耦合的制冷系统,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并降低压缩耗功,提高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并降低压缩耗功,提高了系统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工质泵、发生器、两相喷射器、蒸汽喷射器、气液分离器、涡旋压缩机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工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工质泵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发生器的入口和所述两相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出口与所述蒸汽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所述两相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两相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所述蒸汽喷射器的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
可选地,所述发生器用于吸收低品位热能,所述低品位热能包括太阳能、地热能和所述压缩-喷射制冷系统产生的废热。
可选地,还包括膨胀阀;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输出的液体经过所述膨胀阀进入所述蒸发器。
可选地,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工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入口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两相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工质泵、发生器、两相喷射器、蒸汽喷射器、气液分离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工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工质泵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发生器的入口和所述两相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出口与所述蒸汽喷射器的一次流入口连接,所述两相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蒸汽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两相喷射器的二次流入口,所述蒸汽喷射器的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极达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学;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极达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76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