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念珠菌的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86757.X | 申请日: | 202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4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淼;柳丽萍;郭求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12;C12Q1/6895;C12Q1/6806;C12N15/11;C12R1/7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31316 | 代理人: | 王峥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念珠菌 试剂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念珠菌的试剂盒,包括:盒体和用于检测念珠菌的处理试剂;所述用于检测念珠菌的处理试剂被预先封装于所述盒体内,以使所述试剂盒可利用所述盒体内的压强变化推动试剂流动混合对待测样本自动进行核酸提取纯化处理以及扩增反应的体系溶液配置,而无需人工操作流程。本发明提供的试剂盒,将进行念珠菌检测所需的各项处理试剂放置入盒体的试剂腔内,通过控制盒体内的阀体运动,将各项处理试剂与待测样本按照预设顺序混合处理后送入盒体的反应腔。一方面避免了操作人员重复机械地进行试剂混合流程,能更加便捷地进行后续的扩增反应,另一方面避免人为污染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基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念珠菌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绝大多数对于人类有利,少数会感染人类导致严重疾病。致病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侵袭性真菌病,IFI/IFDs),侵袭性真菌主要有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毛霉、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菌等,其中以假丝酵母菌感染较常见。目前全球范围内,IFDs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本属菌有150多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报道次数占比高达91%。在全球范围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IC)也是排在首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5万人被诊断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死亡者逾5万例。成人念珠菌血症病死率为15%-40%,平均每例患者住院费用高达4万美元(2020年)。超过95%的IC由以下5种病原菌引起: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IC患者最常见的病原菌,占50%-70%。耳念珠菌,是日本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具有多重耐药、高致死率、易于传播以及鉴定困难等特征,被冠以“超级真菌”的称号。
另外,2022年10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侵袭性真菌病(IFDs)首次颁布了第一份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FPPL),其中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耳念珠菌均在重点检测名单中。
目前真菌传统的检测方法采用如直接镜检、培养及血清学检测等,敏感性及特异性不高,检出率低,报告周期长,难以用于早期检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能实现上百种病原真菌的准确鉴定,操作简单,相对于培养等方法快速(6个小时左右),但存在设备耗材价格昂贵等缺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质谱方法也面临设备昂贵问题,同时通量低,无法做到大量样本同时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逐步应用于致病菌体检测,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的特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认可。对待测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时主要的步骤有核酸提取纯化、核酸扩增和核酸检测。其中,核酸提取纯化的好坏程度、核酸提取纯化的速度是完成待测样本准确检测、快速检测的关键步骤。目前核酸提取纯化的办法多种多样,有PC抽提法、高盐沉淀法、离心柱法和生物磁珠法。这些方法都需要操作人员的介入,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容易产生人为污染导致假阳性,样本提取质量差影响扩增结果导致假阴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念珠菌的试剂盒,以避免在对待测样本进行念珠菌检测的实验过程中人工介入核酸提取纯化流程所带来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念珠菌的试剂盒,包括:盒体和用于检测念珠菌的处理试剂;
所述用于检测念珠菌的处理试剂封装于所述盒体内;
所述盒体设置为:能够通过改变所述盒体内的压强以推动所述用于检测念珠菌的处理试剂流动并对待测样本进行核酸提取纯化处理。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试剂盒,所述盒体包括:多个试剂腔、反应腔和阀体;
所述阀体包括与所述试剂腔和所述反应腔分别连通的处理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867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轻稀土的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压紧机构及食品袋封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