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在审
申请号: | 202310734672.4 | 申请日: | 202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49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77 | 分类号: | A01K61/77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捷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31 | 代理人: | 安利霞 |
地址: | 26607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生 生物 功能 修复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设有导流部;所述基底层顶部贯穿开设有培养槽组件;养护层,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顶部,所述养护层为框架结构;增殖平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养护层的顶部;缓冲支座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底部;洋流发电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照明装置,安装在增殖平台上,并且与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导流部的导流方向朝向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的输入端。本发明采用多层营养级结构,可用于多种海洋生物的庇护,为海底提供良好的区域小环境;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减震性能和抗风浪性良好、使用寿命长,便于捕鱼和采样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渔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建设作为养护资源、修复环境的重要措施,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沿海各省都已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投放的礁体以石块礁和混凝土礁为主,虽然对海域资源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有的人工礁石存在减震性能差、抗风浪能力差,导致人工礁石在投放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降低了人工礁石的使用寿命。此外,现有的人工礁石的功能单一,人工捕鱼和采样操作困难。
为此,提出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包括:
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设有导流部;所述基底层顶部贯穿开设有培养槽组件;
养护层,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顶部,所述养护层为框架结构;
增殖平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养护层的顶部;
缓冲支座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底部;
洋流发电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
照明装置,安装在所述增殖平台上,并且与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导流部的导流方向朝向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的输入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所述基底层为四棱台结构;所述基底层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基底层的顶面面积;所述基底层的底面边长为所述基底层高度的0.1~0.4倍;
所述培养槽组件包括若干养殖通槽,若干所述养殖通槽贯穿开设在所述基底层顶面,并且若干养殖通槽与所述基底层的底面垂直设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所述导流部包括若干弧形导流槽,所述弧形导流槽开设在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并且若干所述弧形导流槽沿所述基底层的侧壁横向间隔排布;其中,位于所述基底层一侧的若干所述弧形导流槽朝向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的输入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所述养护层包括:
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顶部;
倾斜上升流导翼,所述倾斜上升流导翼设有四个,四个所述倾斜上升流导翼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壁底部,并且四个所述倾斜上升流导翼分别沿所述基底层的四个侧壁延伸设置;
顶板,所述顶板设有四个,四个所述顶板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四角处;四个所述顶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交叉支架;
吊装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
其中,所述倾斜上升流导翼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增殖平台设有四组,四组所述增殖平台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所述顶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346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立柱混凝土泵送减震系统
- 下一篇:声压频选增强器、测试方法及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