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子设备及极性引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847718.3 | 申请日: | 2023-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65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程凯凡;张青文;戴志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45 | 分类号: | H01M50/545;H01M50/516;H01M50/528;H01M50/503;H01M10/04;H01M10/0587;H01M50/10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2 | 代理人: | 曹康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子设备 极性 引出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电子设备及极性引出方法,包括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焊接区,第一焊接区用于与电极组件焊接连接,第一焊接区包括负离子有机峰118,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为A1%,A1≤0.5。壳体可通过第一焊接区与电极组件焊接,以引出电极组件的正极或负极。第一焊接区所含杂质的程度可通过防锈剂成分的含量来定义,在壳体上清洗出第一焊接区,清洗时防锈剂热裂解后的主要成分是三乙醇胺,对应的有机峰为118。由于第一焊接区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为A1%,A1≤0.5,其所杂质含量明显减少,在焊接壳体与电极组件时,可有效减少爆点形成,从而降低电池的漏液风险,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电子设备及极性引出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池通常采用的是壳体直接引出负极,壳体与电池内的裸电芯采用焊接的方式,以实现壳体与裸电芯的导通。然而,由于壳体表面可能存在低熔点、低沸点的杂质,这就易导致焊接过程中这些杂质迅速气化,气化形成的气体易冲破焊接位置向外界扩散,以致于焊接位置形成爆点。并且,贯穿性的爆点会导致壳体内电解液流出壳体,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池、电子设备及极性引出方法,以改善壳体焊接易形成爆点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括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焊接区,第一焊接区用于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第一焊接区包括负离子有机峰118,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为A1%,A1≤0.5。焊接区为焊接轨迹围合形成的区域。
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可通过第一焊接区与电极组件焊接,以引出电极组件的正极或负极。第一焊接区所含杂质的程度可通过防锈剂成分的含量来定义,在壳体上清洗出第一焊接区,清洗时防锈剂热裂解后的主要成分是三乙醇胺,对应的有机峰为118。由于第一焊接区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为A1%,A1≤0.5,其所含杂质含量明显减少,在焊接壳体与电极组件时,可有效减少爆点形成,从而降低电池的漏液风险,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集流盘,集流盘电连接于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集流盘面向第一焊接区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焊接区,第二焊接区与第一焊接区焊接连接。第二焊接区包括负离子有机峰118,第二焊接区的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为A2%,A2≤0.5。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集流盘电连接于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可增大过流面积,提高电池的载流能力,从而满足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要求。并且,第一焊接区以及第二焊接区的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均≤0.5%,可有效减少第一焊接区以及第二焊接区的杂质。当壳体与集流盘焊接时,可进一步减少爆点形成,从而降低电池的漏液风险,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A1≤0.1,可进一步减少第一区域的杂质,从而减少壳体与集流盘焊接时形成爆点,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A2≤0.1,可进一步减少第二区域的杂质,从而减少壳体与集流盘焊接时形成爆点,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底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区域,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焊接区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的投影内;其中,第一方向为壳体底部至电极组件的方向。第一焊接区可直接与电极组件或集流盘焊接,第一区域为激光清洗区域,第一区域的负离子有机峰118的离子计数比≤0.5%;第一焊接区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内,可减少该部分的杂质,从而减少壳体焊接时形成的爆点。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焊接区的投影全部位于第一区域的投影内。第一焊接区即为第一区域的一部分,第一焊接区所有位置的杂质均可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壳体焊接时形成爆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847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储能装置
- 下一篇:环签名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