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2320000747.1 | 申请日: | 2023-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23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池相相;项安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铭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08 | 分类号: | H01F27/08;H01F27/22;H01F27/40;H01F38/12;F02P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黄超雷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支架 点火 线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包括点火线圈顶壳,所述点火线圈顶壳的内部安装有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外部的四周均安装有导热垫,四个所述导热垫的外部均安装有翅片式散热器,所述翅片式散热器包括导热板、固定支架和散热翅片,所述导热板与导热垫相贴合,所述散热翅片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点火线圈顶壳的内部,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进风转筒和排风转筒,所述进风转筒的内部安装有进风风机,所述排风转筒的内部安装有排风风机,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上端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点火线圈发热部位的外部增加导热散热结构配合强制空气流动的方式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线圈领域,特别是涉及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汽油发动机向高转速、高压缩比、大功率、低油耗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点火装置已经不适应使用要求。点火装置的核心部件是点火线圈和开关装置,提高点火线圈的能量,火花塞就能产生足够能量的火花,这是点火装置适应现代发动机运行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专利CN202926507U中,介绍了一种点火线圈,包括:铁芯;依次缠绕在所述铁芯外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用于控制点火线圈的点火线圈控制芯片;以及和所述点火线圈控制芯片形成为一体地并联于所述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后段的接插件,然而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上述点火线圈在使用时安装于塑料外壳的内部,而塑料外壳导热传递速度慢,且由于线圈本身结构限制,使得线圈热量散去慢,致使线圈内部温度常常高于漆包线所承受的温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漆包线的老化,线圈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通过在点火线圈的内部增加散热结构,有效的排出热量,起到保护点火线圈的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包括点火线圈顶壳,所述点火线圈顶壳的内部安装有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外部的四周均安装有导热垫,四个所述导热垫的外部均安装有翅片式散热器,所述翅片式散热器包括导热板、固定支架和散热翅片,所述导热板与导热垫相贴合,所述散热翅片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点火线圈顶壳的内部,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进风转筒和排风转筒,所述进风转筒的内部安装有进风风机,且进风风机的气流朝向线圈组吹动,所述排风转筒的内部安装有排风风机,且排风风机的气流背离线圈组吹动,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上端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风转筒和进风转筒内部上端的一侧均设置有通风孔,且通风孔与排风转筒和进风转筒一体成型,所述排风转筒和进风转筒与点火线圈顶壳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风转筒和进风转筒的通风孔内部均安装有防尘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外部上端的一侧设置有插接头,且插接头与点火线圈顶壳固定连接,所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的上端安装有电子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点火线圈顶壳下端的外部安装有外壳,且外壳与点火线圈顶壳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散热支架点火线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弹簧和高压端子,所述外壳内部的底部设置有火花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翅片式散热器,当线圈组产生热量时,热量通过导热垫传递给翅片式散热器,热量附着在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上,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点火线圈顶壳内部温度过高,启动排风风机和进风风机,点火线圈顶壳外部的空气在排风风机和进风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风转筒进入点火线圈顶壳后从排风转筒处排出,以此使得点火线圈顶壳内外空气流动,从而使得附着在翅片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上的热量随之排出,以此对点火线圈进行散热,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现有点火线圈内部高温损坏本身结构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铭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温州铭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0007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挡电磁阀控制系统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坡地种植设备的原地转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