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降物沉降速率自动测量及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320081293.5 | 申请日: | 202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48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贺明武;蔚静雯;王斐;黄曼;黄英杰;汪路;姚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P3/00 | 分类号: | G01P3/00;G01P3/50;G01C5/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焦磊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降 速率 自动 测量 报警装置 | ||
一种沉降物沉降速率自动测量及报警装置,包括支撑杆、收线装置、计数及报警装置,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滑轮,收线装置安装在支撑杆上,计数及报警装置安装在支撑杆位于收线装置的上方,计数及报警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滑轮、编码器、控制器和报警器,第一支座一端与支撑杆安装连接,第二滑轮通过中心的固定轴转动的安装在第一支座的另一端,编码器与第一支座固定连接,编码器轴与固定轴传动连接,编码器和报警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收线装置内设有能够拉出并自行回收的拉线,在沉降物下沉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器实时读出下降速率和下降的高度,工人能及时掌握沉降速率、超挖及超沉问题,采用该装置后不需要人工测量,减少了人员投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物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降物沉降速率自动测量及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雨污水管网施工中,为避免埋设管道采用开槽施工影响路面交通,常常采用顶进管道施工,管道两端会设置矩形沉井作为顶管施工的工作井和接收井。沉井在地面浇筑成型后,通过开挖沉井底部土体使其自沉至设计高度。
沉降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沉井四角高程,避免沉井四角高差过大造成倾斜,不利于后续施工;沉井自沉到设计标高之前,需减缓开挖速度,沉井沉降稳定后慢速开挖沉降至设计标高位置。针对此类现象,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进行高度控制和提醒,但存在人工测量周期长、人力资源投入大、工人不能及时掌握沉降速率、超挖及超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沉降物沉降速率自动测量及报警装置,该装置通过收线装置内的拉线绕过第二滑轮,再绕过第一滑轮后,端部与需要测量的沉降物连接固定,在沉降物下沉的过程中,带动拉线伸出,拉线在伸出的同时,带动第二滑轮转动,从而带动编码器转动,便能方便的通过控制器实时读出下降速率和下降的高度,工人能及时掌握沉降速率、超挖及超沉问题;采用该装置后不需要人工测量,减少了人员投入。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沉降物沉降速率自动测量及报警装置,包括支撑杆、收线装置、计数及报警装置,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滑轮,收线装置安装在支撑杆上,计数及报警装置安装在支撑杆位于收线装置的上方,所述计数及报警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滑轮、编码器、控制器和报警器,第一支座一端与支撑杆安装连接,第二滑轮通过中心的固定轴转动的安装在第一支座的另一端,编码器与第一支座固定连接,编码器轴与固定轴传动连接,编码器和报警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收线装置内设有能够拉出并自行回收的拉线,使用时,拉线绕过第二滑轮,再绕过第一滑轮后,端部与需要测量的沉降物连接固定。
所述支撑杆可调节高度。
所述支撑杆由多根套管滑动套接组成。
支撑杆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支撑或者固定支撑杆的底座。
所述收线装置通过第二支座与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支座一端为卡箍结构可调整的安装在支撑杆上,收线装置安装在第二支座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支座一端为卡箍结构可调整的安装在支撑杆上,另一端设有纵向的开口,第二滑轮安装在开口内,固定轴两端分别与第一支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座位于开口的端部设有横向的槽口,第三滑轮位于开口内,第三滑轮中心的转轴两端分别卡装在槽口内,并通过螺栓固定转轴的位置,第三滑轮靠近或抵靠第二滑轮,使所述第三滑轮与第二滑轮之间形成用于拉线穿过并限位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拉线绕过第二滑轮,再绕过第一滑轮后,端部与需要测量的沉降物连接固定。在沉降物下沉的过程中,带动拉线伸出,拉线在伸出的同时,带动第二滑轮转动,从而带动编码器转动,从而便能方便的通过控制器实时读出下降速率和下降的高度,工人能及时掌握沉降速率、超挖及超沉问题,并且采用该装置后不需要人工测量,减少了人员投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0812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