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与DIM信号同步加速背光反馈回路的控制线路有效
申请号: | 202320081437.7 | 申请日: | 2023-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03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苏绍法;樊锦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60000 福建省厦门市翔***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im 信号 同步 加速 背光 反馈 回路 控制 线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与DIM信号同步加速背光反馈回路的控制线路,通过DIM信号电压控制,当没有DIM信号时,第二晶体管D2不导通,停止第一光耦OC1的FB电流,使第一光耦OC1不导通,从而使第一晶体管D1导通,将FBH拉低,所以high side会呈现最小ON,VLED输出电压不会上升;同时,当没有DIM信号时,第二晶体管D2不导通,使第三晶体管D3导通,同时把第四晶体管D6换成Pch MOS,使第四晶体管D6晶体管导通,从而停止第二光耦OC2的FB电流,使第二光耦OC2不导通,停止LED反馈回路控制,从而停止拉高VLED电压,进而抑制过冲和下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DIM信号同步加速背光反馈回路的控制线路。
背景技术
电视设备中,只通过侦测LED输出电压,应用431 IC作为单反馈侦测和光耦IC反馈回路,去控制LED输出电压的大小;因LED输出是通过DIM信号高低电平控制来调光,当DIM信号突然关闭时,会使输出电压没办法立即反馈到前端IC进行调节,这样就会造成LED输出电压出现overshot与Drop很深,从而引起平衡IC发热现象,降低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DIM信号同步加速背光反馈回路的控制线路,使双输出电压稳定和减少IC发热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与DIM信号同步加速背光反馈回路的控制线路,其包括第一光耦OC1和第二光耦OC2,电路的FBH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1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D1的漏极,第一晶体管D1的栅极连接第一光耦OC1的光敏二极管的正极,电源VCC通过电阻R2连接第一光耦OC1的光敏二极管的正极,光敏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晶体管D1的源极连接信号地;直流电源连接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电阻R3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D2的漏极和第三晶体管D3的栅极,第二晶体管D2和第三晶体管D3的源极接地,第三晶体管D3的漏极通过电阻R13连接第四晶体管D6的栅极;
二极管D5的负极通过电阻R4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二光耦OC2的光敏二极管的正极;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第二光耦OC2的光敏二极管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信号地,
VLED电压端分别连接的稳压二极管组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1连接电阻R12的一端,稳压二极管组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第四晶体管D6的源极、电阻R7和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晶体管D6的栅极;
第四晶体管D6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电容C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和电容C4的一端;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电容C3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分别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ZD2的参考极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直流电源为12V直流电源。
进一步地,稳压二极管组包括三个以上依次同向串接的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组的一端对应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稳压二极管组的另一端对应稳压二极管的正极。
进一步地,第一晶体管D1、第二晶体管D2、第三晶体管D3均为2N7002的场效应管;第四晶体管D6采用Pch BSS84的场效应管。
进一步地,电阻R1、电阻R3的阻值均为1.5KΩ;电阻R2的阻值为6.8KΩ,电阻R4、电阻R7的阻值为1.8KΩ,电阻R5的阻值为1KΩ,电阻R6的阻值为2.2KΩ,电阻R8的阻值为100KΩ,电阻R9的阻值为27KΩ,电阻R10、R11、R12的阻值均为10KΩ,电阻R13的阻值为220K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0814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层净化型雾化玻璃
- 下一篇:一种保固光伏逆变器监控器数据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