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床内强回流式流化床锅炉无效
申请号: | 85100098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0098B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绪祎;胡震岗;刘振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C11/02 | 分类号: | F23C11/02;F27B15/10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床内强 回流 流化床 锅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化床锅炉,特别是能造成床内回流的流化床锅炉。
现有的流化床锅炉要求风帽等高布置,各处均匀送风。这种结构使气泡和物料运动的随机性强,床内无稳定的强烈回流区。进入床内的细颗粒瞬时受上升气流作用飞离床层,因在床内停留时间短暂,细燃料的固定碳仅燃去20%以下,细石灰石的脱硫利用率在10%以内。另一方面气泡的随机运动使距炉墙超过100毫米以外的受热面受到严重磨损,炉墙也受到严重磨损,目前的防磨措施多从焊防磨件或材质着眼,效果不好。
英国斯通·普赖特(Stoneplatt)公司将布风板改成凹形并分区送风,实现了床内物料呈内降外升的回流运动,在较低的条件下达到高燃烧效率和高脱硫剂利用率。因采用低气速,面积燃烧热负荷低一半,因而床面积大一倍;加上全床回流不能在大宽度床面上实现和其有复杂的结构,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容量。内降外升的回流使给煤和回灰位置难以布置,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受热面和炉墙。
1983年西安交通大学在该校学报上公布了靠控制从平布风板的不同区域的风量来产生外降内升的回流运动的冷试结果。这种回流因动力不强因而稳定性差,在下降区因质热交换弱,易产生灰的高温粘结,影响安全性。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简单通用的结构在各种容量的流化床锅炉上,在需要的区域-指给煤点附近、循环床回灰点附近、需要防护的受热面和炉墙附近产生稳定的强回流运动,以使细颗粒反应充分,受热面和炉墙磨损减轻。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现有鼓泡床锅炉结构的基础上,局部地改变布风板上风帽的型式,即在需要造成回流的区域-墙上给煤点和墙上回灰点中心两侧各400毫米宽的区域,要防护的炉墙和要防护的受热面周围区域下方设置一至三排高于其它风帽的单侧开孔风帽,风帽高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风帽开孔一致背向炉墙。这一至三排风帽流出的空气形成一股自炉墙吹向床中心的射流,这一射流引导周围物料自炉墙向床中心运动,经一定射程后上升气泡又使这些物料上升,近炉墙物料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以及床面物料自中心向炉壁运动,一起组成了床内局部区域的稳定回流。新进入的细物料和炽热旧物料在下降区向下运动,同时预热混合。因底部氧气浓度高,位置低,在细粒飞出床面时反应已较充分。在距墙300毫米的范围内无气泡,因而其中受热面及炉墙磨损轻微。
当锅炉容量增大需要在床中心部位布置受热面时,亦可在受热面垂直下方布置若干排单侧开孔风帽,分别朝两侧开孔。
发明的具体结构是:图1给出单侧孔风帽,单侧孔风帽的开孔面积比普通风帽大一倍,孔深度应大于孔径的1.5倍,以防漏灰。图3表示单侧孔风帽与普通风帽高度间的关系。三排单侧开孔风帽的顶点在以最近普通风帽顶点为起点与水平面呈45°仰角的平面上。图3表示受热面与单侧孔风帽之间的关系以及受热面与非近墙回流区的关系。近墙的一组受热面中远墙的一排在低于床层表面200毫米以下的管子垂直下方焊高度30毫米的鳍片,鳍片材质为厚5毫米以上的扁钢,两侧满焊,该组管中心线距墙300毫米以内。炉中心非近墙受热面下的单侧孔风帽共六排分两组,开孔方向相背,两组的对称中心线可作为假想炉墙。两个具有同一上升通道的回流应保证通道宽度大于或等于500毫米。
如采用上述结构,细颗粒一次进入床内的固定碳燃烬程度可超过60%,石灰石细粉的利用率可达30%以上,在下降区内受热面寿命较一般流化床中延长5-10倍,炉墙寿命延长2~3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0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音频、视频信号的多重录制和重放设备
- 下一篇:辐照显示薄膜剂量计及其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