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相变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0451.2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50B | 公开(公告)日: | 1990-11-14 |
发明(设计)人: | 钟儒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邵阳分校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1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湖南省邵***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 方法 | ||
1、混相变极方法,在分成18组或9组线圈采用多路并联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中,引进排列规律已定的混相绕组,调节各槽混相分量线圈匝数,使各极数下诸并联线圈组电势平衡或接近平衡,其特征在于:
A.匹配出五种类型换相变极绕组,即:两种极数极比约分后一极数含3的倍数(三倍极比除外)的(类型Ⅰ)换相变极绕组,两种极数有一极数的等效极相槽数N=1的(类型Ⅱ)换相变极绕组,所有极数等效极相槽数N相同的(类型Ⅲ)换相变极绕组、两种极数接法为3△/1△的(类型Ⅳ)换相变极绕组及由 (Z)/(Q) 槽(Q=2、3、4……)扩展Q倍而成的(类型Ⅴ)换相变极绕组,
B.对上述五种类型换相变极绕组实现混相变极,
a、在绕组排列表上排列出各极绕组,其中混相绕组引进极先按理想型(0a′型或0.5a′型)混相绕组排列,即将理想型混相绕组的槽电流构成按绕组排列表的格式逐槽表示出来,用相号表示混相分量的相属,用相号角标表示混相分量的大小-等效极相槽数为N的理想型混相绕组的N个不同大小的混相分量依次用角标N、N-1、N-2……2、1表示;
b、根据绕组排列表找出有待平衡极数一相诸并联线圈组所属混相分量槽号,并加注相应的角标后,再填写到槽号相位图上(在反向线圈组和不反向线圈组对称情况下,只需填写其中一种);
c、在槽号相位图上调节该相诸并联线圈组所属混相分量槽号角标所代表的线圈匝数值,使之符合电势平衡要求,调节好一相,即代表整个绕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极数极比约分后一极数含3的倍数(三倍极比除外)的(类型Ⅰ)换相变极绕组,含3的倍数极自动满足电势平衡要求,仅另一极有待平衡,特别象极相槽数q= 2/1 、 4/1 ……等含3的倍数极与等效极相槽数N=3的极数变换时,混相绕组引进极既可是含3的倍数极,也可是另一极,非混相绕组引进极既可取60°相带,也可取120°相带,分成18组线圈的变极绕组,既可取全部18组线圈,也可只取其中反向或不反向的9组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极数中有一极数的等效极相槽数N=1的(类型Ⅱ)换相变极绕组,混相绕组引进极限于N≠1的极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极数等效极相槽数N相同的(类型Ⅲ)换相变极绕组,所有极数都是混相绕组引进极,且引进的混相绕组属同一类型,其中极相槽数q= (N)/(d) 分母d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的极数还能共同与另一N=1的极数相互变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极数接法为3△/1△的(类型Ⅳ)换相变极绕组,仅3△接法极要求平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由 (Z)/(Q) 槽扩展Q倍而成的(类型Ⅴ)换相变极绕组,混相绕组引进和混相分量线圈匝数调节在槽数Z降低Q(Q=2,3……)倍后的 (Z)/(Q) 槽进行, (Z)/(Q) 槽变极方案扩展Q倍就成为Z槽变极方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两种线圈组(反向线圈组和不反向线圈组)的其中一种时,线圈在槽内为双层,线圈跨距等于含3倍数极的极距。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类型Ⅲ)多速混相变极绕组的极相槽数q= (N)/(d) 分母d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时,全部绕组线圈分成9组,极相槽数q= (N)/(d) 分母d既有奇数,也有偶数,或d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但另有一极数N=1时,全部绕组线圈分成18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相变极方法,其特征在于(类型Ⅳ)混相变极绕组,当3△接法极数为极比约分后含3的倍数极时,引进的混相绕组取60°相带或120°相带等匝绕组型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邵阳分校,未经湖南大学邵阳分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045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收机
- 下一篇:隧道、矿主巷道、通道及其它地下暗道冒水的封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