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一类有机絮凝剂使“废油”再生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0831.3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76B | 公开(公告)日: | 1991-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西昌;万效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75/02 | 分类号: | C10M175/02;B01D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荆宏 |
地址: | 北京市西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一类 有机 絮凝 废油 再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废油”类的处理方法。
各种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都会逐渐污染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习惯上称其为“废油”。在高粘度润滑油资源日益减少、近代工业交通和润滑工程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高效率、低成本的润滑油再生工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广泛采用的“废油”再生工艺是硫酸/白土法。此种工艺由于使用大量硫酸,除严重腐蚀设备外,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酸渣,无论采用焚烧或掩埋的办法,都会招致环境污染。已经试验过的其它处理方法,包括中和法、在水泥窑焚烧炉中燃烧等,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处理方法。
为了减少硫酸和白土的用量,虽可利用某些无机絮凝剂,如硫酸铝、硅酸钠等对“废油”进行预处理,但仍不能有效地就地解决废渣、废水的处理,或使生产成本提高,操作不安全因素增多,再生油质量不稳定,大大降低了“废油”再生的经济效益。
为了避免使用硫酸,采用蒸馏/白土法、溶剂萃取法或蒸馏/加氢补充精制法,其缺点是处理温度过高,或仰用溶剂比例太大,或再生工厂建设投资很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废油”再生,而又克服了上述诸方法存在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在对“废油”再生方法进行各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筛选,找到一种特定的有机絮凝剂,它可以使“废油”中的大量悬浮物有效地除去,并将乳化液中的水分分离,通过有机絮凝一步工序即可制得再生基础油的半成品,然后经过蒸馏和吸附过滤,或离心分离,即可得到相应的基础油,其理化性能与新的基础油基本一致,完全可以再次使用。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特征是把具有环状结构的油脂型聚酰胺类树脂加到“废油”里。此类树脂是由植物油脂肪酸的二聚体与脂肪族多胺反应而成。植物油脂肪酸可以是亚油酸、豆油酸或桐油酸等十八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族多胺可以是 乙二胺、二乙撑三胺或三乙撑四胺。
不同脂肪酸的二聚体和脂肪族多胺生成的聚合物,其代表结构可表示为:
(1)桐油酸二聚体与二乙撑三胺。
(2)桐油酸二聚体与三乙撑四胺。
(3)亚油酸二聚体与二乙撑三胺。
(4)亚油酸二聚体与三乙撑四胺。
(5)亚油酸二聚体与乙二胺。
式中R可为氢原子或相应的脂肪酸二聚体。
它们的分子量在500~9000间。由于植物油脂肪酸和脂肪族多胺原料种类不同,所得到的树脂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表1所列的几种代表物都可作为“废油”再生的有机絮凝剂,即使将它们任意掺合,仍有同样效果。
表1所列1~5号有机絮凝剂,都有良好的油溶性,挥发性小。此类絮凝剂的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分子结构和一定的分子量。由于分子中含有烃基和不饱和双键以及各种极性基团,如一级胺、二级胺和酰胺基,常温下即可与“废油”中的过氧化物作用,使油内 尚存的添加剂钝化,使油内的悬浮杂质,包括乳化的水分,自动聚集并沉降。
有机絮凝剂的用量为“废油”重量的0.1~5%。在某些情况下,如“废油”中含有较多轻馏分时(开口闪点低于165℃,闭口闪点低于145℃),也可使用较大的量,但这是不经济的。
为使絮凝剂均匀地分散在油中,并加速悬浮杂质和水分的沉降速度,最好先将絮凝剂用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溶解,并适当加温,同时采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将杂质从“废油”中除去。
“废油”中的悬浮杂质经有机絮凝剂沉淀并分离后,油相即可经减压蒸馏和白土吸附过滤,制得再生油的基础油,其回收率为“废油”的85~90%。补充损耗的添加剂,即可制成成品油。而用传统的硫酸/白土再生工艺处理同种“废油”,所得基础油的回收率仅为79%,“废油”内尚未耗尽的添加剂却已全部破坏。
本发明的“废油”再生方法,可适用于一般机械油、含有各种树脂(如醇酸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的涂料以及清洗印刷油墨的“废油”再生均有效,尤其对于铁路内燃机车、船舶及固定式发电机所应用的柴油机油,效果更好。柴油机油是用于压燃式内燃发动机的润滑油。近年来,由于发动机的功率不断增大以及换油期的延长,在油内加有较多的添加剂,如抗氧化抗腐蚀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清净分散添加剂硫磷化聚异丁烯钡盐等,其目的是使油在使用中形成的烟粒、胶质、变质的添加剂以及磨耗的金属形成悬浮物。这些悬浮物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润滑油再生的困难。而采用本方法,则可很容易地将杂质除去,达到再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交通大学,未经北方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08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