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大黄炮制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85100957.3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372B | 公开(公告)日: | 1990-11-14 |
发明(设计)人: | 汪文君;毛淑杰;吴连英;麻印莲;江萍;王梅梅;罗文毓;付桂兰;章育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大黄 炮制 新工艺 | ||
本发明是关于中药大黄炮制新工艺的研究,中药大黄是中医学宝库中“下法”的代表性药物,具有攻里通下,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及止血等药效,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为克服生大黄的副作用及突出其泻下功能以外的药效,总结出应用熟大黄炮制品的宝贵经验。
熟大黄是用酒与大黄一起经加热处理制成,制熟的程度是要求达到消除生大黄对消化道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等),改变生大黄的峻下为缓下,又能较好的保持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药效,特别是突出清热解毒药效,熟大黄制品这一内在质量是否能达到,关键在于加工过程中受热程度的掌握,但目前国内熟大黄炮制方法不统一,有传统的酒蒸制法与酒炖制法,个别厂亦有热压制法(系文化大革命中盲目改进,工艺条件无任何实验依据),各法本身之间及各法之间工艺条件差别均很大,受热时间在一至数天之间,辅料黄酒用量每100斤大黄用黄酒10~100斤之间,无内在质量标准,仅按传统外观变黑要求,我们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外观色泽变黑程度与内在质量并不完全平行,如酒蒸制法,蒸7.~10.小时制品已内外变黑,其对消化道的副作用仍较明显,但泻下作用已破坏太过,服后不能保证患者在24.小时内有通畅的大便。国内有反复蒸制数天者,对药效保持更不利。传统制法中以酒炖制法为好,药材与酒放炖罐内密封后于沸水中炖制,炖制30小时制品内在质量较好。但此法费工费时,增大炖罐,药材受热不均,不利于大生产。我们经予试验证实,炖制法改为热压制法是可行的。但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才能保证制品质量。现个别厂所采用的1.5公斤压力下热压12小时(见:天津市卫生局编“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5年)已造成大黄药效成分游离蒽醌因产生升华现象而损失部分,且总蒽醌衍生物保存率亦过低,影响了药效。我们在中药大黄炮制研究的论文中(中药通报.8(3):18,1983,曾提出“从抑菌作用的保存及泻下作用的缓和来看,高压加热法可短时内(0.5~2小时)达到与受热30小时的罐炖法同样效果”。这是在探讨热压法的可行性预试验中,仅以动物的泻下试验结果得到的推论性观点。后经临床研究证实,15磅/英吋2压力下热压2小时的熟大黄,仍有明显的副作用(腹泻,腹痛,呕吐等),组织正常人试服比较,亦有上述副反应。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人进行了中药大黄炮制新工艺的研究,本发明所制定的中药大黄炮制的新工艺条件,是密切结合中医应用熟大黄的经验,理论,以传统酒炖与酒蒸制法为对照采用化学,药理,临床等多手段,多指标研究结果制定。成分含测:总蒽醌衍生物,鞣质,水浸出物量。药理实验:泻下作用,对消化酶的影响,急性、亚急性毒性,抑菌,解热,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等。正常人试服;观察对胃肠道的副反应(恶心,呕吐,腹疼),大便情况,对体温、血压、脉搏的影响等。临床验证;单味熟大黄制剂治疗急性菌痢及化浓性扁桃体炎,与传统酒炖制品进行双盲、随机、评行比较,观察其解热、消炎、抑菌等药效及付作用。中试;对不同产地大黄及不同形状的饮片大、小型生产进行总蒽醌衍生物、鞣质等成分含测。工艺研究以单因素多层次法进行,逐一确定了其合宜的压力条件(12.8~14.2磅/英吋2),热压时间(2~6小时),最优热压时间(4小时)辅料用量(每100斤大黄用黄酒30斤加适量水),制品外观及内在质量标准。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统一熟大黄炮制工艺,解决生产上费工、费时、质量不均及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控制熟大黄制品质量,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特征是:将生大黄饮片加黄酒与水闷润后置于压力容器内,药物采取分层装置,每层药物堆积厚度不超过10厘米,每层之间留有空隙,在12.8~14.2磅/英吋2压力下,热压4.小时,生大黄与黄酒的比率最好是10.∶3.,用水量最好是每100斤大黄加30~70斤水。生大黄饮片最好为2毫米厚片或边长为8~12毫米立方块。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是:将生大黄水浸闷润至透,切成2毫米厚片或8~12毫米立方块,晾干或烘干,备用。取生大黄片或立方块,加黄酒拌匀(100斤大黄加黄酒30斤,再加适量水,水量在30~70斤范围内,总液体量不超过100),分层放于压力容器内,药物每层厚度不超过10厘米,每层之间留有空隙。在12.8~14.2磅/英吋2压力下,热压2~6小时(受热时间根据药材质量选择),降至常压后闷1小时,取出晾干或烘干。制品要求内外变黑色,其冷水浸出物量在40%以上,总蒽醌衍生物保存率在70%以上。
熟大黄热压制法较现有制法操作简便,省工、省时、节约能源。改老法及现有热压制法的堆积式装药为分层装药,控制每层药物厚度,使酒蒸气能充分穿透容器内各部位的药材,制品受热及酒的作用均匀一致,并避免了堆积式装药不宜用片状饮片加工(易粘连成团)的弊病,采用大黄片加工有利于大生产“机切”工序。本法无论用小型手提式压力容器生产3~5斤制品,还是用大型压力容器生产1000斤以上制品,可达同样炮制效果。不但适用于工厂大规模生产,也适用于前店后厂及农村卫生院等小量生产。特别是本法制品质量好,已知药效成分的保留明显高于老法及现有热压制法,临床应用无明显副作用,药效突出,深受患者及医生欢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0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