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用于装配组成车身之类结构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101120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112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03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义忠;花田定志;山本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1D17/12 | 分类号: | B61D17/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王申,包冠乾 |
地址: | 日本兵库县神户市***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装配 组成 车身 之类 结构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是关于用来装配组成车身之类结构的方法和装置,例如铁道运输车辆或其他车辆的车顶构件,车侧构件或车端构件。
常见的铁道运输车辆的车顶构件有一个顶架,它是由车顶弯樑1,桁条2,折角轨3,以及辅在其上面的顶板4组成的,如图1所示。
有一种典型常规的装配方法可以应用到像上面所述那样组装在一起的车辆的车顶构件,现说明如下:
在一装配架上将车顶弯梁1放在预先按一定构架间隔隔开的定位器上,用手钳将其夹住并焊到桁条梁上,这就做成一个顶架。将合成整体的顶架从装配架移下,再用起重机或其他装卸设备将其翻倒,然后放在一个用来焊顶架后部的工作台上得以完成顶架的装配。在顶板台上将顶板4翻过来放置后,把上述顶架装在顶板上并将其与顶板用定位焊连成一体,再将这一整体顶架转运到焊接台去紧固。然后将顶架和顶板点焊在一起从而完成此类型顶架结构的装配。
最后借助起重机或其他装卸设备将车顶构件翻转过来并组合在车侧构件10和车端构件11上,于是完成了如图2中所示的车身。
上述加工制造过程中,车顶构件被翻转两次。翻转操作的进行是用天车吊起车顶构件的一个侧端,提升起直立在一个吊具内的该端部,由两名工人分别抓住车顶构件的两端,然后通过操纵起重机并在参加操作的两名工人的配合下将车顶结构翻转过来。
然而,前面所说的车顶结构翻转操作有下列问题:
(1)为翻转车顶构件需要一台或两台桥式起重机。
(2)由于可能发生天车被其他工作占用了而造成空等排除时间,因此天车的有效利用率就会影响翻转工作效率。
(3)总计需要三、四名操作队员;一名或两名天车操作人员,两名工人在地面操作(包括一名发信号人)。
(4)翻转一个车顶构件所需的工作面积至少约为其本身面积的两倍。
(5)提升操作时在车顶构件上可能发生弯曲和(擦)裂痕,这就引起质量控制问题的产生。
(6)如果一个车顶构件没有纵梁,仅由顶板和车顶弯梁构成,由于其抗弯强度和抗扭强度很小,就无法翻转。
(7)借助天车起升车顶构件过程中,由于重量不平衡可能使车顶构件左,右两侧造成不同步平衡悬吊状态,这就引起安全性问题。
为了解决前面所述已有技术的缺陷,产生了本发明。因此可以说说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所提供的装配操作有省时省力,高质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一个长箱将构件支承起来,通过紧固装置将长箱固定在构件一侧适当选定的框架上;围绕一个几乎穿过所述构件与长箱总合重心的轴转动构件;使构件停止在任意位置以便进行各种装配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装配装置包括:一个构件固定系统,该系统有一只支承构件的长箱,其纵向长度比构件长;其次是装设在长箱两端的圆柱轴,其轴心几乎穿过所述构件与长箱的总合重心;以及旋转传传动装置,每个这样的装置都是由一传动机构带动在所述固定系统上支承圆柱轴用的滚柱,和一个支承整个系统的支座组成的。
上面叙述的发明不仅能合理地解决常规技术的缺点而且还能达到下面的效果。在此涉及的构件不仅限于轨道运输车辆的车顶构件,还可能包括轨道运输车辆侧面和端部构件,由框架和壳板组成的以及其他类似构件。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1)显著减少了翻转构件所需的时间。
(2)一个人操作就能有效翻转构件。
(3)无起重机翻转操作消除了空等排队时间,且使操作稳定,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4)此翻转操作不会在构件上造成弯曲和裂痕,因此创造了高质量生产。
(5)所以能提供方便的旋转应归因于所需的转矩不大,因为其旋转中心处在或者接近被转动构件与该构件固定系统的总合重心位置上。
(6)还能很容易地实现与翻转操作不同的渐进操作。
(7)无纵向件,即无桁条那样的构件,(这是一种缺少抗弯曲和抗扭转能力的构件,)也能采用这一装置安全地装配。
图1是一个典型轨道运输车的车顶构件透视图。
图2是一个典型轨道运输车的车身透视图。
图3表示一个装在本发明装置上的轨道运输车车顶构件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车顶构件的侧视图。
图5至图8的侧视图顺序说明了怎样将一个车顶构件装载在本发明的装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剩余活性污泥制蛋白质塑料
- 下一篇:高能级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