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液体混合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101135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1135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昇五;吉川园市;馆栄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F3/08 | 分类号: | B01F3/08;B01F1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董远,吕锡咏 |
地址: | 日本东京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混合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的是用于在冷却饮料生产或者在一般工业中按预定比例混合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方法和装置。
图1表示的是一种用于冷却饮料生产工序中的液体混合装置的先有技术结构。
用于生产冷却饮料的水经过入口1被输送到容器4,以便用于抽空氧气。通过水控制阀2来控制容器4中液体的水位以保持预定的水位高度。
容器4可以是密封塔式的,水壁塔式的,或者是分馏塔式的。容器4与真空件3联接在一起,以便将要加工水中的氧气用真空方法抽掉。抽掉了气体的水,用水泵8从出口管5抽出来,经止回阀7,通过水管8,被送到水箱10。
入口阀9用于保持输送到水箱10的抽空气体水的水位始终是恒定水位。浆体供应阀12用于保持从供应口11输送到浆体容器13中的用于生产冷却饮料的浆体的液位高度。
水箱10中的水和容器13中的浆体处于一个大气压力之下,如果必要的话,或者用同样的压力加压。
抽空气体的水从水箱10中出来,经水量计量阀14和水混合阀15,被输送到混合容器18,混合容器18中保持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流入到混合容器18中的流量基本上与水量计量阀14的开口大小成正比,因为水箱10适用的压力是保持恒定的,而且水箱10的水位与混合容器18的水位之差始终是保持近似的恒定的值。
浆体从浆体容器13中出来,经浆体计量阀16和浆体混合阀17,被输送到混合容器18中。流入到混合容器18中流量基本上与浆体计量阀16的开口大小成正比。这与水的情况是一样的,因为浆体容器13中适用的压力是保持恒定的,浆体容器13中的水位与混合容器18中的水位之差始终是保持近似恒定的值。
容器18中的混合液体,用混合泵19加压抽出,经过控制阀20,被输送到下一道工序。控制阀20的结构可以自动控制混合容器18中水位的高度在一个恒定的值。
在下一道工序中,二氧化碳气体(CO2)被吸到或者混合到混合液体中。换句话说,就是恒定流量,经控制阀20输送的混合液体和恒定流量,从供应口22经阀23输送的二氧化碳气体,都被输送到聚碳酸酯化装置21中。混合液体在管道24中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经止向阀25流入碳酸化装置容器26中。碳酸化装置容器26,由压力调节阀28联接着气体供应口27;经该供应口,二氧化碳气体被输送到容器26中,这样,容器26中的压力便保持恒定的值。
混合液体的冷却装置安装在管道24上。如果需要的话,或者将冷却板安装在容器上,以便使容器26中的混合液体可以冷却到预定的温度。
输送到碳酸化容器26中的混合液体,是含有在加压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吸收了必要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一种产品,并储存在容器26下面,经出口29,加压送到下一道工序。
当两种液体混合时,前面所述的液体混合装置存在下述的问题:
(1)需要分别控制水箱10,浆体容器13和混合容器18这三种容器中的液体水位。当要加工的水中的氧气被抽空时,容器4中的水位也需要控制。
(2)由于混合泵19装有控制阀20以保持混合容器18中液体水位的恒定值,则需要混合泵19有相当大的泵流量。
(3)当要加工的水中的氧气被预先抽空后,容器4及其空间便不可少,而且,将抽空气体的水送到水箱10的泵6也不可少,止回阀7,管道8和入口阀9都是不可少的。
(4)由于使用吸收气体性能差的混合液体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还需要相当大的气体吸收装置的碳酸化装置。
(5)图1中的装置需要有5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和把这些容器相互连接起来的许多管道。因而,该装置需要消毒和冲洗的部位或者区域则很大,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消毒和冲洗,而且消毒冲洗液的量也需要很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按预定比例混合两种液体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先抽空一种液体中氧气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装置。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抽空氧气和实现气体吸收的新方法和装置。
参考实施例,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目的下面将加以详细说明。
图1是一个先有技术的混合装置,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混合装置的实施例,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装置的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乙烯吡啶常压合成法
- 下一篇:齿轮锻热淬火机床的专用随行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