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组合式减振器及其胶压工艺无效
申请号: | 85102692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2692B | 公开(公告)日: | 1986-12-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琈;宋希庚;李全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15/12 | 分类号: | F16F15/12 |
代理公司: | 大连工学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花向阳,裴毓英 |
地址: |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减振器 及其 工艺 | ||
一种组合式减振器及其压装设备和压装工艺,属于轴系扭转振动的减振装置。
在车用发动机的自由端,公知的轴系扭转振动减振器是由惯性轮、金属盘和橡胶环组成。在制造过程中,先要把惯性轮和金属盘彻底清洗,消除结合面上的油污及氧化物,然后,用硫化工艺,靠橡胶环的端面把惯性轮和金属盘粘结成一体,这种减振器一般是用螺栓连接在发动机自由端的轴上。由于其属于直径较大的薄盘型减振器,故在车用发动机上使用受到空间的限制。金属盘是用钢板冲压成形的,刚性较差,容易引起脱胶。这种减振器除结构复杂、减振效果差外,使用时也很不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制造一种减振器,主要用于车用发动机的自由端,并兼作传动其它附件的皮带轮。该减振器应当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减振效果好等优点,并且,为大批量制造该产品,保证产品质量,还必须设计一套压装设备和胶压工艺,以满足大量车用发动机的需要。
本发明的构成在于:该减振器是由三个部件构成的。一部件为惯性轮,其具有较大的质量。另一部件为内圈,其属于薄壁金属圆筒。还有一个部件为橡胶环,也具有薄壁圆筒结构。上述三者以轴线为中心套装成一体,其中,橡胶环位于惯性轮和内圈之间。上述的内圈和惯性轮与橡胶环的接合部的轴向圆柱面可做成直的,在内圈的外圆柱面上至少开有一道环状锯齿形沟槽。此外,内圈的轴向外圆柱面还可以做成凸弧形、凹弧形双凸锥形或双凹锥形。与此一一相对应,惯性轮的内圆柱面也可以做成凹弧形、凸弧形、双凹锥形或双凸锥形。上述相对应的凹弧形和凸弧形的圆弧半径尺寸,双凹锥形和双凸锥形的锥角度数,应当使橡胶环能顺利压入内圈和惯性轮之间为宜。上述的橡胶环与内圈或惯性轮的接合部采用弧形结构,其在防止惯性轮相对内圈产生轴向窜动方向较为有效。
为了把上述的橡胶环装入惯性轮和内圈之间,必须用一套压装设备来实现,该压装设备主要包括一个下压模、一个上压模、一个内导套和一个外导套。在下压模上有一个定位心轴和一个定位止口。上述的内圈和内导套靠定位心轴定位,上述的惯性轮靠定位止口定位,而外导套是靠惯性轮上端的外圆定位。
利用上述的压装设备,把橡胶环压入惯性轮和内圈之间的工艺过程是:先把加工好的内圈和惯性轮置于下压模上,内圈由下压模上的定位心轴定位,惯性轮由下压模上的定位止口定位,然后把内导套装在下压模的定位心轴上压住内圈,再把外导套置于惯性轮上部,并靠惯性轮上端的外圆定位。此时,借助于机械的或气动的或液压的压紧装置,分别把内导套、内圈和外导套、惯性轮压紧在下压模上。此后,把上述橡胶环的内、外圆柱面涂上润滑粘结剂,并把橡胶环置于内导套和外导套之间的环形空腔中,再放上上压模。最后,借助于机械的或气动的或液压的压入装置,经上压模把橡胶环压入内圈和惯性轮之间。脱模后即成减振器产品。
图1是橡胶环成弧形的组合式减振器。
图2是橡胶环成直形的组合式减振器。
图3是减振器橡胶环的压装设备。
下面是本发明减振器的最佳实施例,通过对其结构的描述和附图给出该减振器的细节。
如图1所示,部件〔1〕是内圈、部件〔3〕是惯性轮,上述两者可用钢或铸铁材料加工,部件〔2〕是橡胶环,其一般用硬橡皮或软橡胶加工。内圈〔1〕的外圆柱面具有凹弧形的外形,圆弧半径R1为542.05毫米,其圆柱长为110毫米,最大外径为138毫米,内圈〔1〕的内圆柱面〔1a〕与发动机自由端的轴相配合,并借助于内圈〔1〕的内凸台〔1b〕靠螺母把该减振器紧固在发动机自由端的外伸轴上。惯性轮〔3〕的轴向长度与内圈〔1〕相同,内圆柱面也是弧形,其圆弧半径R2为12.05毫米。不过惯性轮〔3〕的一端是直径较大的圆盘〔3a〕,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具有一定的质量。该惯性轮〔3〕还兼作皮带轮用。故加工了三个三角皮带槽,以便驱动发动机自由端的附件。
作为一种变换,图1所示的凹弧形可以由双凹锥形来代替,其锥面与轴线的夹角为4.1°。双凹锥形与凹弧形的功能相同,但前者加工方便。
图2是本发明减振器的直形实施例,其中内圈〔1〕的轴向外圆柱面和惯性轮〔3〕的轴向内圆柱面是直的。内圈〔1〕的外圆柱面上开有二道环状锯齿形沟槽〔1c〕,该沟槽〔1c〕的宽为4毫米,在橡胶环〔2〕压入端的深为0.5~0.6毫米。这种结构有效地克服了轴向窜动问题。内圈〔1〕上有一个外凸圆柱〔1a〕,其内圆形有键槽〔1b〕,以便将该减振器安装在发动机自由端的外伸轴上。惯性轮〔3〕上只加工了二个用于驱动其它附件的三角皮带槽。
图3是用于制造上述减振器关键工艺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学院,未经大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