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无氰刷镀金无效
申请号: | 85103632 | 申请日: | 198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3632A | 公开(公告)日: | 1986-11-26 |
发明(设计)人: | 梁旭东;丁汀;郑清;李兆亭;杨国臣;马玉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青云仪器厂 |
主分类号: | C25D4/38 | 分类号: | C25D4/38;C25D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氰刷 镀金 | ||
本发明是关于无氰多元络合金盐的制备、无氰刷镀金溶液的配制及其刷镀工艺条件的发明。
刷镀技术,在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发展很快。但刷镀金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沿用有槽电镀溶液中常用的含氰化物的配方,这种溶液的致命缺点是剧毒性。既使是采用微量氰根离子CN-作络合剂或稳定剂的酸性溶液,在刷镀施工时也会散发出气味难嗅的剧毒性氰氢酸HCN↑,有害于人体健康,也污染环境。刷镀通常是对不解体的器物进行修复,或是结构复杂、形体高大、无法进行有槽电镀等工艺的器物进行表面处理。例如:大型电子设备、工艺品、船舶、飞机、汽车、古建筑的金宝顶、金塔、纪念碑、铜佛像及大型雕塑等的修复或进行表面处理,都需在设有具备排污设施的现场施工。为了避免对现场及器物的污染,只能采用无毒刷镀溶液。对上述器物的刷镀金也是一样,应采用无氰的溶液。
现在,无氰的电镀金溶液已有许多专利和资料。这类有槽电镀金溶液通常是用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苹果酸盐等作单元络合剂或螯合剂。这种无氰络合剂配制的溶液,工艺条件要求比较苛刻,PH值狭窄,一般为8.5~9.5之间。PH值小于8.5,溶液变得不稳定。工作温度高,溶液需在60~70℃,并需不断搅拌情况下才能镀得质量好的金层。有槽电镀金溶液的主盐金离子浓度较低,沉积速度慢,这样就不适宜作为刷镀金用的溶液。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配制一种无氰刷镀金溶液,达到无毒无污染,沉积速度快,工艺条件宽,金层质量好,又适用于各种器物和场所进行施工的要求,以取代传统的鎏金技术和部份有槽电镀金的工艺。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1所写的技术特征予以实现。
本发明是适合刷镀金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含硫化合物(如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等)与多齿配位基的脂肪胺(如乙二胺、三乙醇胺、乙二胺四乙酸等)或醇酸类盐(如柠檬酸盐、酒石酸盐等)合成金的多元络合物。用这种无氰多元络合物,可以制备成固体的多元络合金盐,也可以直接配制刷镀纯金或金合金的溶液。这种多元络合物配制的无氰刷镀金溶液,显示出许多优异的特性。溶液的稳定性好,PH值范围宽,PH值5-11范围内,溶液也没有分解物。刷镀的工作温度可以在5-65℃条件下施工,主盐的金离子浓度可在10~150克/升,其电导率高,沉积速度快,耗电系数小。
本发明提出的含金多元络合物,除有硫化物的酸根(如SO2-2)外,还有多齿配位基离子或中性分子。其分子式为:Me〔NAu(SO3)2〕。
式中的Me为一价或两价以上的阳离子;N为多齿配位离子或中性分子。
本发明提出的多元络合金盐的制备方法:根据需用金量的多少,取一定数量的氯化金(如Aucl2)或雷酸金Au(NH3)3(OH)3倒入亚硫酸盐饱和水溶液中溶解。亚硫酸盐的用量可以根据络合物分子量计算,例如用亚硫酸钠时,每1克金Au需3.2克的无水亚硫酸钠,将其溶解于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里。氯化金或雷酸金是在搅拌的情况下缓慢地加入亚硫酸盐溶液,待其溶液澄清后再加入一定数量的多齿配位物质,例如乙二胺,则按每1克金加入0.5~1ml的浓乙二胺。也可用稀释后的乙二胺,但其数量则相应增加。加入多齿配位化合物时应搅拌,并有白色或黄白色的多元络合金盐析出,待析出的结晶盐沉淀后,用过滤器滤去清液,并用蒸馏水或弱碱去离子水洗涤2~4次,然后进行干燥并收集保存。
倘若现配现用的刷镀金溶液,其多元络合物可不制成固体金盐。加入多齿配位物质后,即可在溶液里按配方规定的数量加入其它成份。
配制多元络合物的成份,其数量并不很严格,可以多于理论计算的数量,因为这些物质稍多时有利于溶液的稳定性。特别是利用结晶析出的多元络合金盐配制溶液时,过量的SO2-3、乙二胺都具有良好的还原作用,可提高多元络合金盐的溶解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青云仪器厂,未经国营青云仪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同质异构三层微裂纹镀铬
- 下一篇:有关瘤胃中释放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