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焊机的工件送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104186.8 | 申请日: | 198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05137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9-13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价伟;森田纮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11/06 | 分类号: | B23K1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包冠乾,卢宁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焊机 工件 送进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滚焊机的工件送进装置,该装置能使在诸如两轮机动车的油箱之类的工件上进行的滚焊操作自动化。
关于这种类型的装置,本申请的发明者先前曾研制了一种,这种装置的情况是这样的,工件通过夹紧机构支撑在一机械手的操作端上。这样,该工件待焊部分就可以送进到一对设置在滚焊机上的电极滚子中间去(上电极滚子和下电极滚子)。
当采用这种形式装置时,则机械手上所有相关操作臂和肘节部位上所有相关的转动件都要做成可控形式,它们由各相应驱动源给出的各相应的指示信号来进行控制而转动的,这样工件就能沿着某一给定的轨迹准确地运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下面要提到的缺点。
这个缺点就是,在重复滚焊操作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即两电极夹持工件的部位会偏向下电极一侧,这是由于电极的磨损等引起的,如果工件按上述指定的轨迹运动,结果就会在工件及其夹紧机构之间产生一个反常的力,这时要想在滚子之间可靠地夹持住工件也成为不可能的了。这就产生了工件从夹紧机构上脱落或电极滚子偏离待焊接部位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带有上述缺点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在多个组成肘节部分的转动件中,一个或一些通过其转动而使夹紧机构上下移动的转动件作成无驱动源的随动转动件。这样,在上下一对电极滚子夹持工件的位置上的任何上下偏移所带来的问题都能够由这些随动转动件的随动而得到解决,于是在工件和夹紧机构之间不会产生反常力。工件脱落或电极滚子偏离等不利情况也就会消除。另外由于这些转动件不需要驱动源,所以肘节部分在结构上可以做得简单些,尺寸可以做得小些。
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一说明。
图1为带有本发明装置的滚焊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正视图。
图3为图1中重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至图6为解释滚焊操作用的该装置重要部分的透视图。
请参照图1和图2,数码〔1〕表示滚焊机的机体,在机体〔1〕的前部设有一对电极滚子:上电极滚子〔2〕和下电极滚子〔3〕。正如图2中所清楚地表示那样,上电极滚子〔2〕可转动地支撑在电极夹头〔5〕上。电极夹头〔5〕则由左右组成的一对加压缸体〔4〕来带动而能上下运动,电极夹头〔5〕上设有一个滚花轮零件〔6〕,它与上电极滚子〔2〕的圆周表面相接触,这就使得上电极滚子〔2〕可以由一驱动源通过该滚花轮零件带动而转动(驱动源图中未示出)。下电极滚子〔3〕可转动地支撑在电极夹头〔7〕上,后者固定在机体〔1〕上,这样,在上电极滚子〔2〕由于加压缸体〔4〕的作用而下降时,则作为工件的双轮机动车油箱A的待焊部位。即油箱外板a和油箱底板b所共同构成的凸缘部分c(如图3所示)就可以夹持在上电极滚子〔2〕和下电极滚子〔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电极滚子转动,则凸缘部分c就受到电极滚子的滚焊作用。
为了使滚焊操作自动化,在图示实例中,机体〔1〕上安装有一个机械手〔8〕,油箱A是通过安装在机械手〔8〕操作端的肘节部分〔9〕上的夹紧机构〔10〕而支撑住。这样,油箱A的凸缘部分c就可以送进电极滚子〔2〕、〔3〕之间。
再详细点说,机械手〔8〕是由下列部分组成的:一个能围绕垂直转轴〔11a〕旋转的机械手主体〔11〕;一个从机械手主体〔11〕向前伸展的第一臂〔12〕,它可以绕一个设置在其后部的水平转轴〔12a〕上下摆动;一个从第一臂〔12〕向下伸展的第二臂〔13〕,它可以绕一个设置在其上部的水平转轴〔13a〕而前后摆动;肘节部分〔9〕,它安装在第二臂〔13〕的下端,也就是机械手〔8〕的操作端,这样,就可以通过组合机械手主体〔11〕和两个臂〔12〕、〔13〕各自的运动使得肘节部分〔9〕能在三维空间中沿任一个要求的方向运动。
机械手主体〔11〕的结构是这样的,即要使得它能由一电机〔11b〕通过一个伞齿轮机构来驱动而转动,电机〔11b〕设置在该主体下方上的一个底座构件上。臂〔12〕、〔13〕各自的结构是这样的,即要使得它们能由各自的电机〔12b〕,〔13b〕通过分别架设在电机〔12b〕,〔13b〕与各自转轴〔12a〕〔13a〕之间的各自的链条(图中未示出)来驱动而摆动,电机〔12b〕,〔13b〕安装在一个安装支承件〔20〕上左右两侧,而后者又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臂〔12〕向后伸展的部分上(见图2)。数码〔20a〕表示一个连杆件,它设置在支承件〔20〕和主体〔11〕之间并且与主体〔11〕和支承件〔20〕之间的延伸部分相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41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