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机动车夜行会车灯的自动控制方法及其光控夜行会车灯在审
申请号: | 85104895 | 申请日: | 198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4895A | 公开(公告)日: | 1986-11-26 |
发明(设计)人: | 谢景平;谢景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景平;谢景安 |
主分类号: | F21M3/00 | 分类号: | F21M3/00;B60Q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夜行 车灯 自动控制 方法 及其 光控 | ||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辆上夜行会车灯具控制方法的改进。
一般的机动车辆,在夜间行驶会车时,必须熄灭前大灯,以利于对方观察道路。然而,由于人眼的瞳孔应变速度慢,往往造成视力不适应的情况,迫使驾驶员反复开关车前大灯;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车辆在其左侧方安装了一盏为其他车辆照明的后视灯,如有的公共汽车在会车时,先手动熄灭车前大灯,接着打开后视灯,待对方车辆过后,又要重开车前大灯,熄灭后视灯。这一开一关,很不方便,而且在对方车上未安装后视灯时,同样存在前方视野不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打开车前大灯而影响对方的视线,这样不仅操作不便,也很不安全。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车灯的控制方法加以改进,从而提供一种利用光电传感元件来自动控制车前大灯和后视灯的方法及其相应装置,解决目前机动车辆夜间行驶会车时的照明问题,经检索尚未发现已有技术中有类似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当两车辆相会时,利用己方和对方的光电传感元件接受对方和己方车前大灯发出的光信号,经过放大使继电器动作,相互自动控制两车前大灯的熄灭、后视灯的打开,以及在会车后利用对方和己方后视灯的光照,使己方和对方的前大灯又自动打开,后视灯自动熄灭。
本发明采用了根据上述构思设计制造的自动光控夜行会车灯,它由灯具和光电自动控制两部分组成,其具体作用是:如果两车相会时的前大灯均为强光,则双方的光电控制装置同时动作,使两车的前大灯的关闭和后视灯的打开同步进行,并一直保持到交会后对方和己方的后视灯光照,被己方和对方的光电传感元件接收,从而再自动控制前大灯与后视灯的相继延时打开和关闭。可是,由于会车时双方的前灯亮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各车上的光控元件的灵敏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有可能出现一方前灯先灭,而另一方的前灯则因失去了对方光照的条件而无法关闭,本发明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使另一方的前灯自动关闭后视灯自动打开。
在车辆交会时,也可能出现一部车与车队相遇或车队与车队相遇的情况;或者在一方车无自动控制装置或一方前灯不熄时,另一方的前灯和后视灯必须自动转入一亮一灭的交替使用状态,以保持前方道路的视野清楚,保证夜间行车安全。
本发明的自动光控夜行会车灯,可以把光电控制元件和后视灯分开装配,分别安装在车辆的前部、侧部或后部,以适应各种车辆的需要,但最好是将自动光控装置和后视灯合装成一个整体灯具,以缩小体积和便于安装。光电传感元件可以采用光电管,夜行会车灯的安装实例示意图如图1。其具体电路工作原理及线路见图2和图3。
图1是以自动控制装置和灯具组成一个夜行会车灯箱为例绘制的结构示图,图中〔1〕、〔2〕为光电传感元件或光电管,〔3〕为后视灯,〔4〕为印刷电路板,〔5〕是电源和控制线路插座,〔6〕为反光镜,〔7〕为透明玻璃罩,〔8〕为金属、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小型灯箱。
图1中,光电传感元件〔1〕安装朝前,只有当光A达到一定强度时它才会发出信号使继电器动作,自动打开后视灯,同时关闭前大灯。将光电传感元件〔2〕安装为侧后向,若光B从后方射来,即会车后对方后视灯的光照被光电传感元件〔2〕所接受,则发出信号使前大灯和后视灯自动地先后分别恢复开和闭的状态。
图2是自动光控装置的电路方框原理图,图3是线路实施例的接线图。整个光控系统包括二只光电管G1和G2,三个运算放大器F1、F2和F3,两个时间单元S1和S2,一个或门单元H,二个记忆单元J1和J2,一个与门单元y,一个与非门单元yF,两个三极管T1和T2,一个12V直流继电器以及其他二极管、电阻、电容、电位器等元件。图2中的光电管G1和G2分别为图1中的前向光电管〔1〕和侧后向光电管〔2〕,并分别接受对方车辆的前大灯光A和后视灯光B的光信号,继电器JD的常闭触点控制车前大灯,常开触点控制后视灯,当JD吸合时后视灯亮,前大灯灭,反之,前大灯亮,后视灯灭。
整个线路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景平;谢景安,未经谢景平;谢景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4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