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微胶囊厌氧胶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4906 | 申请日: | 1985-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4906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杨颖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13/02 | 分类号: | B01J13/02;C09J3/14;C09K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广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继兰 |
地址: |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胶囊 厌氧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液体厌氧胶微胶囊制造技术的改进。
厌氧性粘合密封剂(简称厌氧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农业机械等机械生产工业中,作为各种螺纹件的锁固与密封手段。近年来应用一种小球内充填液体厌氧胶的微胶囊,用粘附剂将微胶囊预先涂敷并粘附于螺纹件商品上,就成为一种新型式的预涂粘合密封剂。此种预涂“干”厌氧胶的螺纹件在应用装配时,由于挤压使小球壳体破裂胶液流出自动聚合固化而达到锁固密封目的。因此可以省去涂胶工序、涂胶设备和操作人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微胶囊成壳方法可以采用明胶和阿拉伯胶的凝聚法,目前厌氧胶微胶囊是用氧化还原催化剂在界面上引发部分不饱和单体聚合而制造的,一般可将厌氧胶液滴入或分散于含二氧化硫或亚硫酸氢钠水溶液中,或以硝酸铁、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作为氧化还原催化剂引发聚合,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引发反应性强,成壳速度高,一般在30秒至2分钟即已形成足够厚的壳体,时间稍为延长,即形成过厚的壳体,使胶囊内的液体过分少、甚至胶囊内部会形成胶凝体或固体,这种微胶囊是不能应用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严格控制参与反应的各组成物用量,并达到某一时刻时立即过滤、洗涤,但由于反应时间太短,当制备量稍大些要准确控制已分散开的厌氧胶液微小球在反应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往往对设备和操作有苛刻的要求。本发明的核心是在界面聚合制造厌氧胶微胶囊过程中采用新的引发剂使反应条件较缓和,成壳过程较易观察,当成壳过程达到要求时,立即加入一种水溶性成壳终止剂使水液失去引发作用,成壳过程立即终止。这样可以顺利的制备出含有较高含液量的厌氧胶微胶囊。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的几种材料条件如下:
厌氧胶液:作为制造微胶囊的厌氧胶液应由在水中溶解度较低的甲基丙烯酸酯及氧化还原催化引发剂所组成,如已为大家熟知的双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二醇酯加烃基过氧化氢-叔胺-糖精为引发剂及对苯二酚为阻聚剂的胶液可以制成微胶囊,也可以用国内商品厌氧胶液经过适当调整后制成厌氧胶微胶囊。
分散剂:在搅拌的情况下加入分散剂更有利于微小球的形成与稳定,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等都是常用的分散剂,分散剂的类型与用量对成壳时间有一些影响。
引发剂:本发明采用Na2SO3或Na2S2O4为引发剂,Na2SO4为更缓和与易于控制的引发剂。一般用量为厌氧胶液的0.25%~10%(重量比),成壳时间一般控制在1分钟至8分钟。
成壳终止制:厌氧胶微小球在含有引发剂的水液中进行界面聚合,当壳厚达到要求时,加入成壳终止剂,快速地使聚合反应终止以控制成壳厚度,本发明采用的成壳终止剂为水溶性醛类通式为RCHO其中R为H或烃基,用量视引发剂的种类与用量而定,一般为引发剂用量的0.5~2倍(重量比)。
微胶囊制造过程是在室温下进行,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制得各种大小微胶囊,根据预涂粘合密封剂的实际需要本发明制得直径为0.1mm~0.45mm含液量为75%~92%,收率大于75%的厌氧胶微胶囊。
实施例一
在2立升烧杯中加入含聚丙烯酸钠0.1%的500ml蒸馏水,维持28℃~30℃以螺旋浆式搅拌器缓慢搅拌,缓慢加入100克厌氧胶液,胶液组成如下:(重量份)
双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二醇酯 65份
E-44双酚A环氧双甲基丙烯酸酯20份
蓖麻油 15份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糖精) 1.0份
三正丁胺 0.5份
异丙苯过氧化氢(70%)2.0份
对苯二酚 200PPM
搅拌缓慢加速直至用读数显微镜检查,大部份微球直径在0.2mm~0.3mm范围时,保持搅拌转速,加入含1.5克Na2SO3溶于约20ml水的溶液,立即开始计时,同时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至形成壳体,在3分钟时加入由1.5克甲醛(含量36%)与约10ml水所形成之溶液,以后进行过滤洗涤在50℃烘干(或凉干)过筛。得到直径0.1~0.45mm收率76%的含液量为85%的厌氧胶微胶囊。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4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吸声内衬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带预燃室的煤粉煤浆燃烧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