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爪式双层收口机构无效
申请号: | 85106033 | 申请日: | 198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6033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2-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新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燕饮食机具厂 |
主分类号: | A21C9/04 | 分类号: | A21C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顾天华,常良宝 |
地址: | 上海市陆家***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爪式 双层 收口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食机械的双层多爪式的收口机构。
目前的饮食制作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机械化的程度极低,即使有的饮食制作实现了部份的机械工作,但是对于有馅料的包子、糕饼的收口问题始终没有介决,还停留在人工制作的程度。而收口机构正是有馅料的包子、糕饼等制作机械化、自动化的关键性机构,没有性能可靠的收口机构就会导至包子机、糕饼机等饮食机械的失败。因此研制一种收口机构成了饮食制作机械化、自动化的重要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使包子或糕饼的收底和收上口十分可靠,不致产生馅心脱底和外溢的,工作可靠,性能优良,效率高的,上面有清晰筋盖的自动收口机构。以介决机械化、自动化饮食制作中的面料收口和加筋盖的问题。
它是这样实现的。由动力源的传动轴带动的上、下传动齿轮使与其齿合的上、下收口齿轮转动,收口齿轮为一个环形齿轮,其内圈制作成内凸轮,而下收口齿轮上面有用螺钉固定着内凸轮形的下收口凸轮,其内凸轮边缘是由若干条相同曲线连结而成的,上下收口齿轮和下收口凸轮的内侧固定于底座的槽内安装有若干个水平的收爪轴,而收爪轴的外侧端由于定位弹簧的作用,紧贴收口凸轮的内凸轮边上,收爪轴的内侧端上固定有收爪。在上收爪和下收爪之间有一个面料切断部件,它包括一个与下收口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而中间齿轮又与二个切刀齿轮啮合,在切刀齿轮的上面固定有二个切刀凸轮,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有二个切刀柄,分别紧贴在切刀凸轮缘上,在切刀柄上固定有二把伸向收口机构中心,也就是在上、下收爪之间的切刀。在下收口齿轮的下面还有托板部件,它包括一个顶推凸轮在其上面有一个垂直的顶杆,在外圈的复位弹簧作用下,顶杆的下端紧压凸轮面,顶杆的上端有一水平的托板,托板的一边有一托盘,正好托住收口后剪断面料的食品生坯,当收口电磁离合器电源接通时,上、下传动齿轮转动,並带动啮合的上、下收口齿轮,转动上下收口齿轮和下收口凸轮,内凸轮边缘压上、下收爪轴,使上、下收爪同时向中心收笼,完成对面料的第一次收口。与此同时,下收口齿轮也带动中间齿轮,使与中间齿轮啮合的二个切刀齿轮转动,固定在其上的切刀凸轮,则将紧贴在凸轮缘上的二个切刀柄向二边推开,此时固定其上的二把切刀向中心收笼,在上、下收爪间剪断第一次收口后的面料。因带动上、下传动齿轮的轴同时带动托板部件的顶推凸轮,当完成第一次收口,切刀剪断面料时,转动的凸轮推动顶杆向上移动,通过托板,使托盘托住切断的食品生坯並推向上方,紧接在收爪凸轮边缘曲线的推动下,上、下收爪进行第二次收口,使食品的封底更加可靠和面上的筋盖格外清晰。在完成第二次收口时,转动的顶推凸轮已使顶杆与凸轮的接触位置从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此时同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托板上的托盘,托着做好的食品生坯也由最高位置下降到最低位置,这时托板推送电磁阀的电源接通,电磁铁推托板围绕顶杆中心转过一个角度,已成型的食品生坯落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送出,当电源断开时,在弹簧作用下,使托板回到原位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机构综合了平移运动和垂直运动等多种运动设计而成的。有上、下二个收爪部件,切断部件和托板部件组成。由于有连续二次收爪,和面料切断后的托板部件将食品生坯上推,使食品的底部牢靠的封口,不会造成脱底,而食品的上部也收口牢靠,馅料不会补溢,表面有清晰的筋盖。机构工作十分可靠,食品工艺质量保证。这种收口机构,不仅适用于弹性较大的发酵面料,而且也适用于弹性较小或无弹性的面料或粉料(米粉等)。对于弹性大的面料可适当加长与面料接触的收爪边的长度,对于弹性小的面料则适当缩短与面料接触的收爪边长度。收爪采用了吸附力小的聚四氟乙稀,不会引起对面料的粘结。本机构性能良好,适应性好,效率高,介决了包子机研制中的关键问题。不仅适用于包子机,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糕饼机械,是饮食制作机械化、自动化的重要部件。
图面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顶视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下面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燕饮食机具厂,未经上海南燕饮食机具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6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取代环己烷甲酰蒽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
- 下一篇:沥青乳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