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控制静电除尘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6155 | 申请日: | 1985-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6155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3-04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隆明;寺井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3C3/68 | 分类号: | B03C3/6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付康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静电除尘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静电除尘器的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说,这种方法甚至能有效地将高阻尘粒收集在静电除尘器中。
一般地认为,加在静电除尘器上的电压愈高,它的吸尘效率也愈高,然而,如果所加电压太高,在静电除尘器内部会产生火花放电,为此,在静电除尘器连续地加有尽可能高的电压的同时,主要是控制火花的出现,特别是控制产生火花的次数。然而,在所收集的粒子具有高电阻率时,出现所谓的“反电离”,特别是当收集的粒子电阻率不低于10″欧姆·厘米时,经常会出现反电离,在这种高阻粒子里,即,电荷被逐步贮存在静电除尘器集电电极上的粒子沉积层里,最后,随着出现与通常放电电极上形成的电晕极性相反的电晕放电,结果破坏了沉积粒子层。如果在静电除尘器中发生这种反电离,由于供电电流必须增加,而供电电压不能增加,而使收集粒子的效率下降。图1表示了一个用于静电除尘器的电源次级绕组的电压相对电流的特性曲线。从图1*可以了解到,当反电离出现时,只是所加的电流增加了,而所加的电压并未增加。
为避免出现上述的反电离,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昭56-70859中已提出了一种静电除尘器控制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电压是间歇地加到静电除尘器的放电电极和集电电极之间,所加电压的间隔和周期可手动或自动地调节,所加电压的间隔和周期取决于载有粒子的气体种类和条件,因此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中,是靠经验来决定的,由于这样,这种方法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非常适用于高阻粒子的静电除尘器上,但是,实现该方法时,要将静电除尘器控制在最适宜的状态下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的申请人已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昭58-
*原文为图2疑有误!
67360中提出了一种检测反电离的方法,还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昭58-55062中提出一种能够消除反电离的装置。因为该装置在检测到反电离后的一个予定周期的时间内降低所加的电压。
下面对上述的反电离检测方法和反电离消除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A,起动电流的控制
参照图2,该图表示了用于静电除尘器电源的一个实例,该电源包含有一个电流控制线路10,该线路由一对反相并联连接的栅极关断可控硅10A和10B组成,上述可控硅由控制线路12控制。该电流控制线路10的一端通过开关14连接到一个交流电源,另一端通过一个限流扼流圈16连接到一个升压变压器18的初级绕组。该变压器18有一个次级绕组连接到整流线路20,整流线路的负输出端连接到静电除尘器的放电电极22,其正输出端和静电除尘器的集电电极24分别接地。
在这种静电除尘器中,加于放电电极和集电电极之间的电压被控制在维持尽可能高而又刚好不出现火花放电的电平,电压是通过调节可控硅10A和10B的导通角来实现控制的。通过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电流I能被有效地控制,但电压并不能被有效地控制,因为从图1可见在高电压区域,不论是否发生反电离,电压-电流特性变成dv/dI=0或者dv/dI<0。
换句话说,图2所示线路,主要是控制电流以使其维持在恰好是产生火花放电前的值,而不是控制放电电极和集电电极之间的电压电平。
此外,为了防止或消除反电离,可考虑对静电除尘器的两电极间歇地施加电压,在这种情况下,在负载导通周期(供电周期)Ton加上负载截止周期(停止供电周期)TOFF的总周期的平均电流IM由下式表达:
IM=ION(TON)/(TON+TOFF)
式中ION是导通周期的电流,在上述方程式中,项TON/(TON+TOFF)称为占空比。
在图2所示的线路中,即使平均电流被控制在恰好产生火花之前的值,也不能有效地控制火花。更准确地讲,如果由于反电离的消除或防止而使占空比变化,则平均电流必然变化。为克服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控制供电电压,以维持平均电流在一个予定的常量。在供电周期TON期间,供电电压必然增加,结果,引起强火花的频繁出现。
总之,上述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抑制或避免反电离。
B·反电离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