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6185 | 申请日: | 1985-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6185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沈小宇;戚建;陈国瑜;吴彦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9/06 | 分类号: | C22C9/06;B23K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孙佳 |
地址: | 上海市武宁***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电极 合金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材料,特别是一种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合金材料的方法,特别是制造这种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方法。
电极合金是电阻闪光对焊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其任务就是要在对焊件施加夹紧力(5~12kg/mm2,总夹紧力高达数吨以上)的同时能使大电流(数万至数十万安培)通过。由于焊接体之间的电阻远远大于电极与焊件的接触电阻,因此大电流所产生的能量基本上都作用于两焊件的端面。经过闪光烧化后,两焊件端面的金属处于熔融状态,接着由夹紧电极执行顶锻,从而完成对焊。所以电极材料不仅要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高温强度来满足使用要求。
目前,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高导电率低强度的无氧铜和Cu-Cd合金,它们主要用于导电性能好的有色金属的点焊和缝焊。第二类是较高导电率中等强度的Cu-Cr和Cu-Cr-Zr合金,它们主要用于厚度小于6mm的低碳钢板的点焊和缝焊。第三类是中等导电率高强度的Cu-Be-Co和Cu-Ni-Si合金,它们主要用于钢结构件的对焊。第四类则主要用于电阻焊机中机械构件的合金。本发明的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属于第三类。上述Cu-Be-Co合金虽具有较高的硬度及导电率,能满足对焊电极的要求,但是它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铍的氧化物和氟化物有剧毒,而且铍和钴又是战略稀有金属,它们的昂贵价格使Cu-Be-Co合金达50元/kg,所以对大量消耗电极的对焊来说不是一件理想的事。目前,国外已在进行取代Cu-Be-Co合金的研究,其中较为成熟的是美国的Ampcoloy940高性能无Be合金,其成分为Ni:2.5%,Si:0.6%,Cr:0.4%,其余为Cu,其性能为硬度:200~223HV,导电率:25~26MS/m(见美国的《AlloyDigest》1982,4)。该材料虽然导电率较高,但高温下的硬度还不够,把它用作高温条件下的电极时,容易出现变形。另外,1978年日本的公开特许公报54121号和1972年的西德专利2252789号等也都报道了Cu-Ti和Cu-Ni-Al等合金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硬度较高,但导电率都小于10MS/m,所以不能用作电极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属于第三类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代Cu-Be-Co电极合金,力图使材料的高温硬度和导电率都达到或超过Cu-Be-Co合金,从而克服了因剧毒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同时也降低该第三类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方法,使通过该方法制得的电极合金能满足上述要求。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它是一种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其主要成分为铜,作为添加成分的有镍、铬、其特征在于:作为添加成分的还有钛、锆和铈。
本发明也是这样实现的,它是一种制造以铜为主要成分的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铜、镍、铬、钛、锆和铈这些原材料进行清洗和烘干,然后进行熔炼,形成锭子之后再进行锻造,其特征在于:对锻造好的工件在960℃~990℃温度中保温之后作固溶处理,此后再以30%~60%的压缩力进行冷变形压力加工,最后在500℃~540℃的温度下进行时效处理。
本发明的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为代Cu-Be-Co电极材料,经过测试证明,它在高温下的硬度和导电率都达到且超过了Cu-Be-Co合金,也比美国的代Cu-Be-Co材料在硬度方面更显示出优越性。由于具有理想的高温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电率,除了用作对焊电极之外,还可广泛用在需要高强度导电材料的电机电器中。
本发明的制造电阻焊电极合金材料的方法工艺严密,用该方法制成的合金能满足上述要求。
下面将通过最佳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内容并没有为该实施例所局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未经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