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球形压力容器成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6571 | 申请日: | 1985-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6571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仲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6/02 | 分类号: | B21D26/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锦阳 |
地址: |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形 压力容器 成形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制造球形压力容器的一种方法,属于压力容器制造的技术领域。
压力容器制做成球形结构,在理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在相同的内压力作用下,直径和板厚相同的球瓣膜应力仅为园柱形容器的周向膜应力的一半。第二,在板材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球罐的容积大于一般其它形体的容器。
目前,球形容器的制做工艺一般是先将球形容器划分成许多球瓣。然后根据球瓣的尺寸下料,下料后进行冲压加工,使每块毛坯成形为球瓣的形状,再进行整体焊接。但是,采用这种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制造工艺,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下料工序复杂,因为球瓣的毛坯展开尺寸很难精确计算,而且由于弹性形变,成形后的精度难以控制。
2、用于冲压加工球瓣的模具费用昂贵。
3、在整体焊接装配过程中对冲压件尺寸精度要求很高,因此一般的冲压加工难以满足,并且会在装配中产生装配应力。
4、由于焊缝的冷却收缩,导致球体的几何变形。采用一般方法无法进行校正。
5、由于坡口间隙大,器壁约束强,从而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为减少残余应力需要专门的后续处理。
在现有技术中,利用加压胀形的原理,配合模具的使用,可以使工件形成与模一致的形状。例如日本专利JP55-54223A,是在一外部设有模具的密闭腔体内通过液体加压、使工件的主体部分直径伸展胀大,形成与模一致的形状。美国专利US-4513598,是在一外设模具的管状工件内通过加压使工件的某一部位伸展胀大,从而形成与模一致的形状,上述现有技术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在成形工件的外部设置模具,采用模具成形工件是压力加工工艺中的常用方法,而模具制造不仅难度大,费用高,对于一些大型工件的模具,有时是无法加工制造的例如对于直径在5米以上的大型球形容器,是无法制造一次成形的模具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相同板材包容空间中球形体积最大的原理,采用加压胀形的方法来成形球形容器。在加压成形过程中,不需在外部设置模具,从而为成形球形容器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实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将板材坯予先焊接成一个球内接多面壳体,该多面壳体的各个面不需予先压成球瓣状,然后用液体充满内腔,排气后用泵打压以实现成形也可用气体或其它物质加压成形。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密闭的球内接多面壳体容器中加压,使之产生一定量的塑性变形,从而形成一个球形容器。
图1是球形压力容器充液或充气加压胀形初始阶段的示意图,图中〔1〕为溢流阀,2为管路,3为泵,4为球内接多面壳体。
在加压成形过程中,不需要在外部设模具但对板材的原始厚度均匀性要加以控制,成形过程中所需压力P不断增加,最大压力的数值随球形容器的直径d与板厚t的比值d/t的增大而减少。随材料的强度极限σb增大而增大,当d/t>150时。所需压力P≤0.02σb。例如,当σb=50Kg/mm2=5000Kg/Cm2时,最大压力P≤100Kg/CM2。
本发明适于制造工作压力小于50Kg/CM2,容器的直径与板厚的比值d/t大于100的球形或近球形容器,其直径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成形直径为15米或30米以上的球形容器。直径小于上述值的球形容器也可以用此法生产。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制做大型球形压力容器,与原有的球形压力容器制造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下料工序简单,下料后的毛坯尺寸可以严格控制。
2、装配简单,在安装时,由于相邻面的边均为直边,十分容易吻合,使得装配精度大大提高。
3、不需采用冲压加工,从而可节省大量设备和模具费用。对于品种多变及特大球形压力容器的制造,其优越性就更加突出。
4、由于加压胀形过程的压力一般高于工作压力1-2倍,因此不需要再进行专门的压力试验。
5、与原有拼装方式相比,对于直径大于5米左右的球罐其焊缝的总长度减少一半左右,这不仅使焊接工作量大为减少,而且,压力容器的工作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6、由于在焊接成形后进行加压胀形,故可减少残余应力,因而可省略专门的消除残余应力的处理工序。
7、采用本方法制造大型球形压力容器,不需任何专门设备,制造周期大大缩短,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铬系合金磨球耐磨材料
- 下一篇:三氟甲烷的改进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