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自救轮胎无效
申请号: | 85108301 | 申请日: | 198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8301A | 公开(公告)日: | 1986-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杜尔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尔文 |
主分类号: | B60C5/20 | 分类号: | B60C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崇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救 轮胎 | ||
本发明是关于运输用的充气型弹性橡胶轮胎,特别涉及一种会自救的轮胎。
公知一般充气型轮胎多由一个充有压缩气的环形胆和弹性物的壳体构成,其中有最常用的内胆和外胎为分立型的轮胎;有单壳体气密封闭的轮胎;有常见的着地的胎面与胎体做成不可分割整体的死胎面轮胎;也有可更换胎面的活胎面轮胎。充气方式上有平常人工充气的;也有自动充气和可调整充气气压的轮胎等。
上述的各式单胆型充气轮胎有一很大缺欠,即一旦出现已充填的压缩气大量逸逃时,轮胎将立即失去支撑力而不能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作一种充气轮胎,当其严重逸气时仍可继续支持使用,容事后再行修理。
符合本发明目的的自救轮胎可以改善上述缺欠。它和一般轮胎一样由现代弹性橡胶和纤维材料层用现有技术制造。它可做成如图1所示的内胆和外胎为分立型的自救轮胎;和图2所示的单壳体气密封闭的自救轮胎。当然也可做成死胎面或活胎面;人工充气或自充气及自调压等形式。
其特点是:在本胎内制有壁墙〔11〕,它将胎内空间分成数个小的环形胆腔〔12〕。它们差异之处是:相应于图1的自救轮胎,其外胎中的各小胆腔〔12〕是开口的〔8〕、〔9〕,以便可向内置入各自的内胆〔13〕。相应于图2的自救轮胎,它的各小胆腔〔12〕全是气密封的,不须再用内胆〔13〕。
使用它们时分别对各胆充气,充毕,其与普通单胆轮胎相似。当使用中,其某些胆破损逸气后,其他胆尚完好,这时它会立即自救,仍可支持荷重和行驶。若对剩下的完好胆进行补充充气,可使轮胎的气压复原。
本发明的优点是:自救轮胎的各胆是独立充气的,当其中一部分胆严重漏气后其它胆尚正常,这时它会立即自救,使轮胎仍可继续使用。若对剩下的完好胆再充气,可使轮胎内的气压复原,以使作业不致受阻,修理工作得以延缓,待事后再从容进行。增大了可靠性,爭得了时间。它适用于一般用途、越野和专用。
附图1是:内胆与外胎为分立型的自救轮胎横剖面示意图。
附图2是:单壳体气密封的自救轮胎横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内胆与外胎分立型自救轮胎的二个实例的横剖面示意及动作。
附图4是:单壳体气密封闭型自救轮胎的二个实例的横剖面示意及动作。
附图中:〔1〕为现代弹性橡胶、〔2〕纤维织物加强层、〔3〕钢丝、〔4〕胎口、〔5〕侧壁、〔6〕内底、〔7〕死胎面或活胎面、〔8〕,〔9〕开口、〔10〕舌、〔11〕壁墙、〔12〕腔或胆腔、〔13〕内胆、〔14〕色标环、〔15〕充气嘴或可控充放气、可自调气压的气嘴、〔16〕,〔17〕多气嘴孔的钢轮圈、〔18〕气嘴孔、〔19〕钢压圈。
自救轮胎的动作和实例如下:
例1:图3a,示出一个有三个胆腔〔12〕1,2,3的自救式汽车用胎的示意。它是内胆与外胎分立型的,它由一个具开口〔8〕的三胆腔外胎、三个内胆〔13〕1,2,3、一个有三个气嘴孔〔18〕1,2、3的钢轮圈〔17〕;或者用〔16〕、和一个钢压圈〔19〕组成。
胎的构造是:由两个做在外胎内底〔6〕上并稍向两侧壁〔5〕倾斜的波形厚壁墙〔11〕1,2,沿侧壁〔5〕1,2的走向,将胎内的胆腔〔12〕空间纵隔为三,使呈三个环形的开口小胆腔〔12〕1,2,3。放入三个内胆〔13〕1,2,3,再与钢轮圈〔16〕、钢压圈〔19〕装合。各充气嘴分别从钢轮圈〔16〕的三个气嘴孔〔18〕1,2,3中穿出。对各小胆腔的内胆〔13〕1,2,3分别充气则可使用。
图3b,示外胎的左侧壁〔5〕1爆裂,其左内胆〔13〕1亦破漏致充气逃逸,左胆腔〔12〕1将瘪陷。这时中与右胆腔〔12〕2,3内充有压缩气的完好内胆〔13〕2,3,将因其左侧无阻挡而向左膨胀,欲占据此左胆腔〔12〕1。它们压壁墙〔11〕1,2向左倾斜,最终压壁墙〔11〕1左倒,展平压实在外胎左侧壁〔5〕的内壁上,将爆口遮住,使内胆〔13〕2不致漏出,最后占据左胆腔〔12〕1,变三胆轮胎为二胆,此时轮内气体因只剩二份,气压也相应减小一些,但仍可支持使用实现自救。这时若对内胆〔13〕2,3进行补充充气,即可又使轮内气压恢复如初。
图3c,示出中间内胆〔13〕2损伤后的动作变化。
图3d,示出左、右两个内胆〔13〕1,3和外胎的两个侧壁〔5〕1,2同时损伤后的动作变化,其原理皆同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尔文,未经杜尔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苦豆综合利用法
- 下一篇:经改进的抗炎组合物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