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制冷循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109118 | 申请日: | 1985-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9118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14 |
发明(设计)人: | 饭岛等;浜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3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永来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一组冷凝器和蒸发器及2台压缩机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
日本专利公开特许公报56-27868公开了一种如图2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压缩机2的吸入管8与压缩机1的吸入管7分岔相连接,这两个压缩机的出口端分别通过单向阀11和10而与使制冷剂液化的冷凝器3的一端相连接,该冷凝器3的另一端通过温控膨胀阀4而与使制冷剂气化的蒸发器5的一端相连接。温控膨胀阀4的感温筒设置在蒸发器5的出口配管上。为了从制冷剂气体中去除液态制冷剂粒,蒸发器5的出口配管与低压平衡筒6的一端相连接,并且在该低压平衡筒6的另一端上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管7。
另一方面,为了使这两个压缩机内部的油量均等,用均油管9将压缩机1的外壳与压缩机2的外壳的下侧部相连。
在上述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从压缩机1和2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分别通过单向阀11和10送入冷凝器3,并在冷凝器中被液化。然后,被液化的制冷剂,即液态制冷剂通过温控膨胀阀4减压以后,在蒸发器5中再使其气化,进而通过低压平衡筒6重新吸入到压缩机1和2中。这样,形成了由一组冷凝器和蒸发器及2台压缩机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
这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吸入管7设有上升管路71和下降管路72,制冷剂从低压平衡筒6流出,沿上升管路71上升,然后通过下降管路72下降,吸入管8与下降管路72相接,并且是以吸入管8的前端插入到吸入管7的内部的形式相接的。这样,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和油,而压缩机2只吸入制冷剂。
另一方面,选择吸入管7和8的管径尺寸时,要使压缩机2的壳体内压力低于压缩机1的壳体内压力。
于是,即使油只吸入到压缩机1中,由于压力差,相当数量的油通过均油管9而被送入压缩机2中。
这不限于压缩机1和2两台同时进行运转的情况,例如,从运行经济出发,若压缩机1停止运转,而只有压缩机2运转时,也是如此。即,从低压平衡筒6送出的油在吸入管7的下降管路72中因重力而下降,直接进入压缩机1,制冷剂通过吸入管8被吸入到压缩机2中。进入压缩机1的一部分油,通过均油管9流到压缩机2中。
上述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当压缩机2单独运转时,在气态制冷剂中含有液态制冷剂而直接进行压缩时,即在含有液态制冷剂的状态下进行运转时,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分离,其中液态制冷剂通过吸入管7流入压缩机1,呈现所谓的“积存”现象。因此,产生如下问题:因压缩机1的油量不足而在起动时产生润滑不良;此外,由于压缩机2的油量过多,油上升量增加和排气消声器的过热,致使油温过度上升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即一个压缩机单独运转时,即使在含有液态制冷剂的状态下进行运转,也可以防止产生润滑不良和油温过度上升现象。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在与一组冷凝器和蒸发器共同形成冷冻循环系统的第1和第2压缩机中,在与蒸发器出口侧的低压配管相接的第1压缩机的吸入管上,设有制冷剂上升的上升管路,将第2压缩机的吸入管连接到该上升管路上,另一方面,在该上升管路的上流侧与第2压缩机的吸入管之间,设置具有开闭阀的旁通回路。
本发明由于第2压缩机的吸入管连接在第1压缩机吸入管的上升管路途中,因此即使第2压缩机在含液态制冷剂的状态下进行运转,也能阻止第2压缩机吸入管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到停止运转的第1压缩机中,并且积存在第1压缩机吸入管上流的低压平衡筒或低压配管中的油和液态制冷剂,通过旁通回路供给第2压缩机。
下面参照附图通过一个实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2是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系统图。
图1中与图2相同的部分用同一代号表示,并省略说明。在图2中,压缩机2的吸入管8连接到压缩机1的吸入管路7的下降管72上,但在图1中,吸入管8连接到吸入管7的上升管路71上,而且在低压平衡筒6的底部与吸入管8之间,设置具有电磁开闭阀13的旁通回路12。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首先,当压缩机1和2都运转时,从低压平衡筒6返回的油只吸入到压缩机1中。因吸入管7与8的直径不同,压缩机2的内部压力比压缩机1的内部压力低,因此,吸入压缩机1中的相当数量的油,通过均油管9供给压缩机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乙烯聚合制备乙烯和丁烯-1共聚物的改进方法
- 下一篇: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