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单极或双极压滤型电解槽单元用整体电流传导元件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9615 | 申请日: | 198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9615A | 公开(公告)日: | 1986-08-27 |
发明(设计)人: | 格里格里·简·埃尔登·莫里斯;黑普·迪恩·丹格;理查德·尼尔·比瓦;桑多·格罗山德勒;约翰·里克斯·彼姆洛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化学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9/04 | 分类号: | C25B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美国密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极 压滤 电解槽 单元 整体 电流 传导 元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制造电流传导元件的方法,该传导元件可用作置于压滤型电解槽组系的两个端部电解槽之间多个重复电解槽单元中任何一个单元的主要部件,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模中用一种导电金属形成电流传导元件,所用模的内部形状可使所形成的传导元件有一个平面状支承部、一个框状凸缘部以及多个从支承部相反两面突出来的凸出部,框状凸缘部围绕支承部的周缘部延伸,形成位于支承部相反两侧各电极室的周边边界,该传导元件包括一个整体成形的单件结构元件,其特征在于,它适合于在单极电解槽单元中或在双极电解槽单元中使用并包括位于传导元件支承部或凸缘部上用来附着至少一个载流导体的机构,该附着机构专门用于双极电解槽组系中的端部电解槽单元或者用于单极电解槽组系中的每个电解槽单元。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电流传导元件两个相反侧面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至少用一块不渗透且不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来形成一块侧衬,所形成的侧衬可以覆盖侧缘并且基本与电流传导元件的形状一致,包括将帽盖以某种方式压入侧衬,使侧衬可以在电流传导元件侧面上用焊接方法从电学和力学的角度附着在凸出部上,并至少将上述侧衬上的多个帽盖焊接在凸出部上。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该方法所包括的步骤是,将上述侧衬经由一层置于凸出部与侧衬之间的金属中间层焊接在电流传导元件的凸出部上,其中的金属中间层是一种既可以与电流传导元件的金属又可以与侧衬的金属具有焊接兼容性的金属。
4、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的电流传导元件是用一种黑色金属制造的,侧衬是用选自钛和镍的一种金属制成的。
5、一种制造并组装可置于压滤型电解槽组系中两个端部电解槽之间的电解槽单元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以将熔融金属浇注到铸模中的方法,用一种导电金属制成一种用于上述电解槽单元的电流传导元件整体铸件,所用的铸模,其内部形状可使电流传导元件具有:(1)一个平面状支承部,(2)一个框状凸缘部,该凸缘部围绕铸件的周缘形成位于平面状支承部相反两侧的电极的极限边界,以及(8)自平面状支承部相反两个侧面上突起的实心凸出部;
(B)将电流传导元件从上述铸模中取出;
(C)将基本上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电极部件焊接在凸出部的端部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解槽单元包括附着机构,用于附着至少一个在上述电流传导元件的平面状支承部上或者凸缘部上所提供的载流导体,并且适于在单极电解槽组系中使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的一个侧衬至少附着于上述传导元件与电极部件之间的电流传导元件的上一个侧面上,从而使电极部件代替传导元件附着在侧衬上。
7、一种制造和组装可置于压滤型电解槽组系。两个端部电解槽之间的电解槽单元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以将熔融的导电金属浇注入铸模的方法形成一个整体实心的、用于上述电解槽单元的电流传导元件,将该金属冷却,直到具有足够的刚度,在将它从铸模中取出时,它保持铸模所赋于它的形状,所用的铸模具有这样的内部形状,以使传导元件具有:(1)一个平面状支承部,(2)一个框状凸缘,它围绕支承部的周缘形成位于支承部相反两侧的电极部件极限边界以及(3)自支承部相反两侧突出来的实心凸出部;
(B)从上述铸模中取出传导元件;
(C)将侧衬附着在传导元件的每个侧面上,该侧衬至少用一块金属预先成形,该金属不渗透,也不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上述侧衬在成形以后可以覆盖传导元件的侧面,而且其形状基本上与传导元件侧面的形状一致,上述侧衬在板平面上有一些凹陷部,正好可以套在凸出部上,侧衬对传导元件的附着是通过将至少一半凹陷部焊接在位于传导元件每个侧面上的凸出部上而完成的。
(D)将基本上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电极部件焊接在两个侧衬的凹陷部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单元包括附着机构,该附着机构用于至少一个载流导体,该导体装在电流传导元件的平面状支承部上或凸缘部上,该电解槽单元适于在单极电解槽组系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化学公司,未经陶氏化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6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甲醇羰基化过程
- 下一篇:以牛蒡为原料做成食品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