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反馈式可控硅电容功率步进电路无效
申请号: | 85109732 | 申请日: | 198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060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南京仪表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G05B19/10 | 分类号: | G05B19/10;H01L29/7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 可控硅 电容 功率 步进 电路 | ||
本发明是关于程序控制中用的可控硅电路的发明。
公知的可控硅程序控制电路是用可控硅控制各程序的输出,并用电容给在前一程序上导通的可控硅加反向电压使之关断(见“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79年第二期第22页“通用的控制器输出单元SCR-C矩阵”);此外,还需用一个具有步进性的电路或软件来控制各可控硅按顺序触发,从而实现程序输出的步进性。这种电路虽已成功地应用于程序控制中,但就电路本身来说,它属于开环控制,而且技术复杂程度和成本均较高。当用软件来控制程序输出的步进性时,由于要兼顾各可控硅的触发和触发的顺序,且每只可控硅的触发电路都要占用计算机的输出接口,因而使软件工作量大,所用的计算机的输出接口要多,容量要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简单的可控硅程序控制电路,它不需要另外用具有步进性的电路和软件控制就能同时实现程序的输出和步进。
本发明的方案是:在用可控硅控制各程序输出的同时,又用各输出电路连接的先后顺序控制程序的步进。电路中,每一程序的输出用一只可控硅单独控制。利用反馈原理,根据输出电路连接的先后顺序,依次将前一程序的输出电压直接作为后一可控硅触发电源电压。在各相邻的两程序的输出电路之间均接电容二极管(串连)切换电路,用来切换程序。在前一程序向后一程序过渡时,电容二极管切换电路一方面使前一可控硅关断;另一方面接替前一可控硅继续保持后一可控硅触发电路的电源电压,直到过渡完毕。对所有的程序输出电路来说,全部切换电路接成首尾封闭式,即第一条切换电路与最后一条切换电路应首尾相接。切换电路中的二极管是为了使程序切换可靠,当程序的负载为感性负载时,在各可控硅的控制极上正向串入一只二极管,使可控硅触发可靠。如果程序所接负载较复杂,在输出电路与负载之间可接入二极管矩阵。上述电路用于数字程序控制时,仅将各程序的输出改为各数控步的输出即可。
附图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中,线圈1、2、3是程序控制的负载;可控硅4和5分别控制程序Ⅰ、Ⅱ的输出;由触发开关6、二极管9组成可控硅5的触发电路,其电源电压由程序Ⅰ的输出电压提供;由触发开关7、二极管8组成可控硅4的触发电路,其电源电压由程序Ⅱ的输出电压提供;由电容10、二极管11和电阻12组成程序Ⅰ、Ⅱ之间的电容二极管切换电路;由电容13、二极管14和电阻15组成程序Ⅱ、Ⅰ之间的切换电路;由二极管16、17、18和19组成二极管输出矩阵。
假设一开始程序Ⅰ有输出电压,可控硅4已导通,线圈2通过二极管18得电,线圈3通过二极管19得电。电容10通过电阻12正向充电(上正下负)。一旦触发开关6通路,可控硅5立即被触发,这时由于电容10切换电路的作用,一方面使可控硅4关断;另一方面使可控硅5可靠导通,线圈1通过二极管16得电,线圈2断电,线圈3通过二极管17继续得电,程序过渡到Ⅱ。这时电容13通过电阻15正向充电(下正上负)。一旦触发开关7通路,程序又过渡到Ⅰ。切换电路中与电容串连的二极管11和14是为了使程序切换可靠。二极管8和9是为了使可控硅4和5触发可靠。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反馈式可控硅电容功率步进电路具有直观、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就电路本身来说,它属于闭环控制,提高了可靠性,当用于数字程序控制时还可以减少软件工作量和减少计算机输出接口的位数以及计算机的容量。
上述电路中所用的可控硅是3CT或KP系列普通型可控硅,所用的电容为无极性电容,所用的二极管也是普通型的整流二极管。这些元件的规格的选法均与公知的可控硅程序控制电路中元件选法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南京仪表机械厂,未经国营南京仪表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乙炔沸腾床路线合成醋酸乙烯变压工艺
- 下一篇:声音信号的PGM录放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