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读诵助记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2975 | 申请日: | 198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2975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7-30 |
发明(设计)人: | 迟仲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迟仲玉 |
主分类号: | G09B19/00 | 分类号: | G09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天津市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读诵助记器 | ||
本“读诵助记器”是由带有开口的中空的椭球体为集声器,与长短可以调节的与耳塞连为一体的导管所构成的,能极大地提高读诵时的记忆效果的学习装置。完全用塑料或橡胶制成。
戴上该助记器,即使用很轻微的声音读诵,也能使读诵声在集声器及导管中发生共鸣,从而增强,然后通过导管,耳塞传入耳中,仅馈到大脑记忆中枢,从而加强了记忆中枢对读入信息的印象,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其加强记忆的原理是根据使用者所发出读音的口与接收该读音的耳相距很近及所要反馈到自己耳中的声音音量又不必放大的很强等特点,利用集声器及导管,将读诵出的声音收集——共鸣放大——导入耳中的方式来加强所读入的信息对大脑知觉神经的反馈,加强了该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发挥了大脑记忆中枢的作用,所以极大地提高了记忆效果。
近来,在日本所流行的“记忆学习器”以及我国有些单位所仿制的“JX——A·B·C型多功能帮助记忆学习器”,“GZ——A型多功能记忆学习器等,都是同样根据通过耳把读入信息反馈到大脑,从而加强了大脑知觉神经对该信息的印象,加强了记忆效果的原理制成的。但以往的各种“学习记忆器”在声放大,声传导技术方面与本实用新型却有着本质区别。以往的“学习记忆器”是由话筒,放大线路及耳机构成。这类“记忆器”是将使用者的读诵声先收入话筒,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由各电器元件所组成的复杂的放大线路,将该电信号放大,最终又将放大了的电信号再通过耳机转换成声音传入耳中,反馈至大脑。这类“记忆器”比起该实用新型要复杂的多,但记忆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助记器”是由四部分组成。它们是1集声器,2下导管,3上导管,4耳塞。(见附图)
集声器1是一个壁厚为0.5~1.0mm的中空椭球体。该椭球体的长轴为36~48mm,短轴为22~30mm。在该椭球体的上半部开有一个集声口N。该集声口是由一个长轴与该集声器长轴平行的,其长轴,距集声器长轴为19~24mm的,与该集声器椭球体完全相同的另一个椭球体,与其相贯而成。集声器的两端,沿长轴为中心线,各有一个与之连成一体的管接头M,该管接头的外径φa为5~7mm,壁厚为0.5~1.0mm。该接头的端面到集声器椭球心O的距离C为26~38mm。
下导管2是由一段弯管和夹角α为75°~82°的两段直管连为一体的一个导管。弯管的中心线圆弧半径r为14mm,并分别与两直管中心线相切。弯管圆弧的圆心U点距集声器椭球体球心O点的水平距离d为30~36mm,垂直距离e为13mm。下导管的外径均为6~9mm,壁厚均为0.5~1.0mm。长直管长f为50~60mm,短直管长为21mm。下直管内径必须保证与集声器的管接头M的外径能紧密配合,以便管接头能牢固地插入下导管中,即能使下导管与集声器之间能作相对转动,又要使其相结合的十分牢固而不易脱落。
上导管3,是由一段弯管和与耳塞连为一体的一段直管及一段插入下导管中的长直管连为一体的一个导管。该导管的弯管部分的中心线圆弧半径R为15mm,并分别与两直管中心线相切。两直管的夹角β为56°~60°,上导管3的外径均为5~7mm,壁厚均为0.5~1.0mm。其中长直管的外径必需保证与下导管2的长直管内径能紧密配合,以便上导管能牢固地插入下导管,并能作相对上下滑动,且不易相互脱落。当上导管插入下导管部分的长度为30mm时,上导管弯曲部分圆弧的圆心V距集声器椭球心O的水平间距h为16~24mm,垂直间距g为80~90mm。
耳塞4是与上导管连为一体的,沿长轴与上导管相通,且内径与导管相同的椭球体。该椭球体的长轴为14~18mm,短轴为9~14mm。该椭球体的球心与上导管弯管部分的圆弧中心V的水平距离K为12~16mm,垂直距离l为6~10mm。其短轴与该圆弧中心的距离m为4~8mm。该椭球体沿其长轴是一个导管相连通且内径相一致,该椭球体外部为一椭球型耳塞,为增强其与耳孔的摩擦力,加强佩戴时的稳固性,可在耳塞外表面附上一层摩擦系数较大的,厚度在0.5mm以下的橡胶薄膜。
该“助记器”附图中未注明的园角半径均为2~3mm。
该实用新型与以往的“学习记忆器”相比,由于采用了没有声电转换,电信号放大的声共鸣,导管传导的原理,所以与以往的“记忆器”有着本质的区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迟仲玉,未经迟仲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2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百叶风车轮
- 下一篇:无激磁电流式电流互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