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双画面直接合成立体照相机无效
申请号: | 85203023 | 申请日: | 1985-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3023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杜伯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伯顺 |
主分类号: | G03B35/10 | 分类号: | G03B35/10;G03B19/07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袁蔚明 |
地址: |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画面 直接 合成 立体 照相机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摄影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在照相机内直接将左、右摄影镜头所摄画面合成在一张胶片上的立体照相机。
一般立体照相机是利用两个镜头从不同角度对一个景物进行拍照,然后制成两张方位不同的照片,即左、右镜头同时各自拍摄的照片。然后,利用立体观片器,产生立体效果。或将两张方位不同的照片在机外合成为一张由若干竖条纹画面组成的合成照片(此合成照片的竖条纹画面交替相间地对应着两张方位不同的照片之相应部位),然后在合成照片上覆盖一层放大倍率合适的透明塑料竖条园柱镜放大薄膜,来产生立体效果。前者很不方便,需携带立体观片器;而后者机外合成照片的制作难度大,工序多,不适应单件制作。
世界专利W081/03230提出了一种双镜头立体照相机,其物象经棱镜折射在一张照片上曝光为上下画面的体视照片,但仍需经立体观片器观看,才能产生立体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目的是将立体照相中在照相机外合成画面的工序改为在照相机内直接合成。解决的办法,其原理如附图1所示,在左、右摄影镜头〔1、2〕快门之后各装一固定在同一会聚调节机构上的柱形棱镜〔13、14〕,使左、右入射的光线相向出射,在这两柱形棱镜〔13、14〕之间装有夹板夹持的上、下片状棱镜〔15、16〕,使左、右柱形棱镜〔13、14〕出射的光线均向胶片〔12〕方向偏折,并将遮光栅栏板〔33〕固定于片状棱镜〔15、16〕之后,通过固定在滑枕上的遮光栅栏板〔33〕和片状棱镜〔15、16〕同时的向下运动,使胶片(12)覆上形成交错相间的左、右镜头画面曝光带,即合成画面曝光带。
滑枕抬升回原有位置是采用片状棱镜夹板下部设计的夹板滑道,通过滑轮连接滑枕抬升机构来实现的。由于左、右摄影镜头光轴平行,当被摄物的距离改变的时候,左、右柱形棱镜相对于上、下片状棱镜的位置也要作相应的改变,才能使合成在胶片上的左、右画面中心重合,因此设计了一套会聚调节装置,通过左、右柱形棱镜同步前后移动来完成双画面中心的会聚(即重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通过在机内直接曝光获得双画面合成照片,省时省工,制作方便,可使立体照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双画面直接合成立体照相机原理示意图。
附图2为便携式135型双画面直接合成立体照相机的结构图。
附图3为会聚调节装置结构图。
附图4为快门机构工作过程示意图。
附图5为照相机的机身、滑枕和滑枕滑道压板位置结构图。
附图6为滑枕抬升机构结构简图。
实施例:
1、附图(2)中左摄影镜头(1)、右摄影镜头(2)和取景镜头(3)都固定在镜头支板(4)上,左摄影镜头(1)和右摄影镜头(2)中心线相距65毫米,通过机身(5)与调焦环(6)配合的单头细牙螺纹和调焦环(6)与镜头支板(4)配合的多头细牙螺纹来实现左摄影镜头(1)、右摄影镜头(2)和取景镜头(3)的同步调节。取景棱镜(7)用遮光盒(8)遮蔽,固定在会聚调节座(9)上部的取景棱镜支架〔10〕上,其两腰平面分别与取景镜头(3)主平面和取景磨砂玻璃〔11〕平行。取景棱镜(7)采用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柱状棱镜,其梯形下底角为45°,且上底长为下底长的二分之一。其工作过程为入射光线透过取景棱镜(7)的一腰平面经三次折射,出射时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射向磨砂玻璃〔11〕处进行对焦。在滑枕〔28〕向下运动,左、右快门叶片〔26、27〕同时开启的过程中,从左摄影镜头(1)和右摄影镜头(2)进来的光线到达胶片〔12〕途中,经过左、右摄影镜头光圈和快门,分别被左、右柱形棱镜〔13、14〕和上、下片状棱镜〔15、16〕进行两次偏折,经遮光栅栏板〔33〕出射在胶片〔12〕上。左、右摄影镜头〔1、2〕和取景镜头(3)的镜头焦距及经棱镜折射后的镜头光心偏移量均相等。左、右两柱形棱镜〔13、14〕相等且其位置对称,高30-40毫米,其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24毫米。两片状棱镜〔15、16〕亦相等,高为10~15毫米,截面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斜边互相垂直,且中点重合,直角边长38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伯顺,未经杜伯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