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带有刮油销的硅油风扇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3125 | 申请日: | 1985-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3125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第二汽车制造厂 |
主分类号: | F01P5/04 | 分类号: | F01P5/04;F16D35/00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第二汽车制造厂科委专利科 | 代理人: | 郭志刚 |
地址: |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刮油销 硅油 风扇 离合器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新型回油机构的内燃机用硅油风扇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液体的附着力进行离合的离合器。
感温型硅油风扇离合器,现已普遍应用在汽车工业上,借以根据气温和发动机水温的高低,自动控制散热器冷却风扇的离合,达到节油、降噪和保持发动机水温从而提高其寿命的目的。但是,传统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持有的风扇离合器(美国专利3841451,1974年10月15日出版),其回油机构的设计,是在从动板上设凸台,在主动板的相应位置设环形台阶切槽,靠凸台对在切槽中转动的硅油的阻档作用产生挤压力,使硅油通过从动板上的回油孔,从工作腔挤压回到贮油池,美国伊顿(EATOИ)公司持有的“带竖管的硅油风扇离合器”(美国专利4312433,1982年1月20日出版),其回油机构在设计细节上虽与上述回油机构有区别,如刮油凸台和环形切槽都设计在盖上等,但其工作原理及效果,实际上与上述专利还是一致的。这类回油机构设计,由于挤压作用发生在主、从动板的环形切槽和凸台上,且回油孔只能开在主动板外径以内,因而在回油过程中,位于回油孔旋转半径以外的硅油,特别是主动板外径以外间隙里的硅油就很难回去。残留的硅油既存在在接合面上,自然就要传递扭矩,带动风扇转动,使得分离转速较高,同时消耗较多的功率,并导致摩擦发热量大,离合器的温升较高。这对于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是不利的。另外,从受力的角度分析,挤压压力沿着与轴线平行的方向,作用在主、从动板及壳体和轴承等零件上,增加了这些零件的外加动负荷,特别是作用在轴承上的外加动负荷对其寿命影响很大。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改善传统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回油彻底性并克服上述其他缺点而作出的。
本设计的主要构思,是把为回油所必须的挤压作用区域,从主、从动板相互作用的侧面部位,移到主动板的外圆圆柱面以外。这里,由于回油孔处于主动板最大半径以外,因而在离心力和挤压力的作用下,硅油可以更彻底地通过回油孔,被挤压排回到贮油池。即使仍有残留的硅油,但已不在可以传递扭矩的接合面上,因此风扇的分离转速可以低得很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可结合附图加以说明。
对附图的说明:
图1为带有刮油销的硅油风扇离合器的纵剖面图。图中:
1——主动轴 2——主动板 3——风扇
4——壳体 5——从动板 6——盖
7——轴承 8——贮油池 9——阀片
10——双金属感温圈 11——销轴
图2为图1所述离合器的回油机构设计。
图3为带刮油凸台的回油机构设计。
图4为带刮油凸台和轴向及径向回油孔的回油机构设计。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回油机构,如图2所示,是在主动板〔2〕和壳体〔4〕的内沿〔13〕之间设一环形槽。在壳体〔4〕的内沿〔13〕上装有刮油销〔15〕,该销外园园柱面与主动板〔2〕的外径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在从动板〔5〕上,相应于刮油销〔15〕按主动板〔2〕转动方向计的前方,有一个回油孔〔14〕。这样,当主动板〔2〕如图示方向旋转时,环形槽中的硅油被带动一起转动。转到刮油销〔15〕的前方,由于所述间隙的节流和刮油销〔15〕的挤压作用,硅油便被这个很高的挤压力连续地从回油孔〔14〕挤回到贮油池〔8〕。这种回油过程,一直要延续到残存的硅油很少,其挤压力与贮油池中的硅油的离心力相平衡时为止。
在这里,刮油销〔15〕不仅起刮油作用,而且还兼作从动板〔5〕、盖〔6〕和壳体〔4〕的装配定位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结构,如图3所示,可以在盖〔6〕环绕主动板〔2〕的内沿上设计出凸台〔16〕,以凸台〔16〕代替销子起刮油作用。同时把回油孔〔14〕也钻在盖〔6〕上,并通过径向油道〔17〕与贮油池〔8〕相通。
进一步改进,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上述基础上,把回油孔〔14〕钻在刮油凸台〔19〕上,并以轴向孔〔18〕与径向孔〔20〕相连,构成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回油系统。在这种型式中,回油孔〔14〕可打在凸台〔19〕与主动板〔2〕最小间隙前1.5~2.5毫米处,径向向外钻孔,轴向孔〔18〕与径向孔〔20〕的直径可取φ2.5~φ4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第二汽车制造厂,未经第二汽车制造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近光防眩目机动车辆用前照灯
- 下一篇:铸件发热冒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