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孔内双面聚能切割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3131 | 申请日: | 1985-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3131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0-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兆武;高继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矿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42D3/00 | 分类号: | F42D3/00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部专利代理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方抗美,杨卫民 |
地址: |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切割 | ||
本实用新型系一种工程爆破器材。
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中,要求爆破器材适合孔内使用,这就要求它的装药结构体积小、装药量少。而聚能射流对介质的破坏是与药量成线性关系的,因而现有的聚能装药结构均达不到体积小、爆炸能量大,亦能获得理想爆破效果的要求。如在八五年第二期《爆破器材》杂志中,描述了一种双面聚能装药结构,它是由装有工业凝聚相炸药的药包与在其聚能方向上加一楔形药形罩构成。起爆后,虽说其聚能方向破坏的长度是两侧向扩孔的十几倍到二十几倍,大大超过了七十年代日本专利ABS法的爆破效果,但由于其炸高是药径的2倍,不利于小孔中使用。而打大眼对工程进展、资源保护和降低开拓费用又是不利的。何况此结构本身由于爆炸时射流聚能在一条直线上,能量分散,使切割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由新型双面聚能装药结构构成的孔内双面聚能切割器。它不仅能够方便的运用于小孔内爆破、装药量小、爆炸能量大,而且能够人为控制爆炸裂缝并可获得理想的爆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
孔内双面聚能切割器,由在工业凝聚相炸药外加一管状约束外壳并在其两端各堵一只半球形药型罩构成它的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导爆索则从这一个个装药结构的中垂线穿过,将其串起固定在外壳内,所构成的切割器长度根据炮孔深浅确定。
本实用新型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炸药能量,它可以做得外径很小,完全适合于小孔内使用。其工作原理是:爆破时切割器内每个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都成穿两个方向相反的聚能孔。这是因为当炸药中心起爆后爆轰波向左右传播,到达聚能罩上就产生了两股相反的金属射流。由于药型罩采用半球形,爆轰波沿半球形的法线方向急骤地运动,向轴线上汇聚撞击,在汇聚点上形成很理想的射流,便可达到能量高度集中的目的,在孔壁上产生两个聚能孔。加上管状外壳的强烈约束,它减少了炸药能量的侧向飞散,阻止膨胀波的入侵,迫使炸药能量进一步向聚能方向集中,大大提高了破坏效果;同时还由于使用了管状外壳,使侧向空间比聚能方向的空间大,冲击波衰减快,因此对侧向孔壁的保护极为有利。这样就使得这两个聚能孔穿得很深,而侧向孔壁却完好无损。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不同的炸药选择恰当的距离来设置这一个个装药结构,爆炸时就能在聚能孔的连线上产生裂缝,在炸药的爆轰气体压力作用下,便可将介质沿着裂缝方向拉开,实现预想的目的,将介质一次切割成型。经理论计算和实践表明,本实用新型的装药量仅是普通不偶合装药量的1/10倍,这不仅可节省大量的炸药,尚能减少爆破的公害,减少介质的内伤,使得爆炸费用少、质量高、速度快。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图1是孔内双面聚能切割器纵向剖面图;
图2是穿入导爆索的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剖面图;
图3是穿入导爆索的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孔内双面聚能切割器系由导爆索(2)将单个的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1)沿中垂线串起来,固定在外壳(3)内构成。半球形双面聚能装药结构(1)系由工业凝聚相炸药(4)、药型罩(5)、管状外壳(6)构成,如图2、图3所示。药型罩(5)采用半球形,炸药压入管状外壳(6)的管腔后,即在其两端各堵一只药型罩(5)。这一来可防散药,二来使用这种药型罩(5)可使爆破时的理想炸高很小,仅是药径的1/2倍。比起已有技术中的楔形药型罩就更加适合于小孔内使用。管状外壳(6)迫使炸药(4)的爆炸能量向左右两个方向集中,不仅提高爆破威力,保证侧向炮孔的稳定性,还可以方便、可靠、人为地控制爆破方向。管状外壳(6)可以选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或纸管等圆形管状物,而若用废旧自来水管来做管状外壳(6),不仅利用了废物,而且取材、加工都十分方便。外壳(3)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物,只要能将导爆索(2)及其串起来的装药结构(1)支撑固定,以保证切割方向就行了;它可以为封闭式的外壳,其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而以矩形为最佳。切割器长度可根据炮孔深浅确定;也可以制成0.2米至2米长一根,爆破时根据实际需要再一根根对接起来。这时,两切割器对接之处要连接好,以使一次起爆成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矿业学院,未经淮南矿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3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