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可调盘形刀片机夹刀具无效
申请号: | 85204205 | 申请日: | 1985-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4205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2-11 |
发明(设计)人: | 韦长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工厂 |
主分类号: | B23B27/08 | 分类号: | B23B27/08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铁路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任平 |
地址: |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刀片 刀具 | ||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机加工的带可调刀片的刀具。
运用公知的刀具进行机加工时,普遍存在着因刀片刃口部分排屑和散热不良而烧损及因受冲击而损伤,且当刀片刃口损伤时重新对刀校准难度较大,给大平面、弧面等的加工,尤其是精加工带来困难。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抗冲击性较强、排屑、散热较好,耐用度高和重新对刀校准较为迅速的新型刀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详细阐述。
图1为本发明刀具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刀具的俯视图;
图4、图5为本发明中刀片的主视图和图4中B-B的剖面图;
图6、图7为本发明中组合刀片的主视图和图6中C-C的剖面图;
图8、图9为本发明中具有固定切入角刀杆的主视图和图8中D-D的剖面图。
本发明由刀片(1)、心轴(2)、刀杆(3)、紧固件(4)和(5)和弹性刀夹(6)组成。(见图1)
刀片(1)的前面为碗形状,由靠近刀刃处的带有小前角γ0=0°~5°且宽度f=0.5~1.2mm的棱面(12)和带有前角γ=8°~15°的凹锥面(13)形成,刀片(1)的后面为带有后角α=4°~6°的圆锥面(14)(见图4和图5),刀片的这种前面形状不仅十分有利于排屑、散热,而且,靠近刃口处的小棱面的存在,使得刀具的耐用度和刃口部分强度显著提高。
本发明刀具的夹紧方式也较简单、可靠、实用。一端带有六角头,另一端带有螺纹的心轴(2)穿过与之精密配合的刀片(1)上的孔(11)和刀杆(3)上的孔(17)并通过装配在心轴螺纹端上的弹簧垫圈(4)和六角螺母(5)将刀片(1)紧固在刀杆(3)上,在加工过程中,一旦遇到刀片刃口损伤时,只要松动紧固件,转动一下刀片便可重新对刀校准,让刀片上另一部分完好刀刃参与切削。此外,因这种盘形刀片较容易加工成精密级刀片,即刀片(1)中的中心孔和外圆刃口可获得较高的同心度。刀片中心孔(11)、刀杆上的孔(17)与心轴(2)的配合精度也容易保证,因而,这种刀具重复对刀校准,既简便、迅速、又十分准确。特别适用于大平面、弧面的加工(见图1)。
使用本发明的刀具进行加工时,以刨削为例,可让刀片中心孔的轴线与刀具相对工件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即构成一定的切入角,使刀刃逐渐进入切削。这样,可大大减小工件对刀刃的冲击,减少刀片刃口的突崩现象,从而提高刀具的耐用度。对于切入角固定的刀具,可将刀杆(3)做成一端为带有孔(17)的刀片的支撑,固定端(18),另一端为夹紧端(19),其横截面为便于夹紧的棱柱形(见图3、图9)。然而,切入角大小的选择与被加工对象的材质、精加工还是粗加工等有关,为了让切入角的大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灵活地调节到最佳值,可将刀杆(3)的夹紧端做成圆柱形并套上弹性刀夹(6),在非夹紧的情况下,通过刀杆和刀夹的相对转动便可调节刀具的切入角。切入角的调节量可通过刀夹上的刻度显示出来。弹性刀夹(6)的横截面具有便于夹紧的外轮廓如方形和允许刀杆(3)圆柱端穿过的内孔(16),沿弹性刀夹(6)的对称中心轴线方向开有一宽约5mm左右的豁口(15),以增强夹紧力。弹性刀夹(6)应采用具有良好弹性、韧性、较高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如60Si2Mr制造。先加工成形,再淬火后中温回火。此外为使受力合理,刀杆(3)的棱柱形或圆柱形夹紧端的对称中心线与心轴(2)的轴线应在同一平面内(见图1和图2)。
为了降低刀片的制造成本,考虑到刀片实际参与切削的只有刀片的刃口部分。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与刀具配合使用的复合材料刀片,即将刀片刃口附近部分(7)用硬质合金或超硬高速钢制造,而刀片母体部分(8)则用中碳钢等价格便宜,强度、韧性较好的材料制造,然后将这两部分在接缝(10)处粘接起来,为保证粘接可靠,在刀片母体部分钻有若干个粘接时供排气用的小孔(9)(见图6和图7)。
另外,本发明刀具所用盘形刀片,在刃口磨损时,重磨修复工艺简单,与专用刀盘配合,还可作为铣削刀片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工厂,未经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4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