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高强度链式紧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204226 | 申请日: | 198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4226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运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航务军代处 |
主分类号: | B60P7/00 | 分类号: | B60P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上海市广***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链式 紧固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一种捆绑索具的改进。
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外力干扰,常常会发生摇晃、倾斜甚至翻落,遭致货毁车船损坏的严重后果。欲保持重货物的稳定,必须用有足够强度和韧性的捆绑索具将它紧固。以海船装载重货物为例,货物在波浪扰动、重力和风力作用下,承受极大的主动力。其横向主动力高达货物自重的0.9倍,纵向主动力可达货物自重的0.3倍。以自重50吨的货物为例,其横向主动力可高达45吨,纵向主动力可达15吨。这些主动力必须由紧固装置所承受的张力予以平衡。若横向紧固装置为四道,则每道的张力约为16吨,且这种紧固装置承受的是拉拉疲劳载荷,所以它既要有极高的强度,又要有极高的韧性。
现有技术中,用于重货物的紧固装置所采用的材料是未经热处理的低炭钢或者是低合金调质钢,而且未采用强化工艺,所以强度低,体积大,装置笨重,造价也高,而且功能有限。尤其当工作载荷较大时(如超过20吨)某些元件就无法满足要求。元件本身硬度低,易磨损,寿命短。西班牙INTER公司,日本TAiyo公司和西德CoNVER公司制造的紧固装置,其破断载荷和疲劳抗力都不是很高的,而且仅适宜于固定大角度货物,而不能满足多工况的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链式紧固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满足水路、陆路的重货物运输及其它被捆绑物紧固的需要。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整个装置由固定器、球头钩、螺旋扣、卸扣、挂钩、链环和钢丝绳连接而成的。其中卸扣的横销螺纹末端开卸荷槽,将横销螺纹段全部嵌入卸扣本体脚内,从而大大减少应力的集中,提高疲劳抗力。为提高承载能力,可在固定器壳体与底板间增加支撑。为降低总应力,可适当减小卸扣本体脚内的跨距、减少链环内宽、减少挂钩钩腔半径和球头钩的曲率。为降低总应力所采取的措施同样适用螺旋扣的相应部位。
装置元件的材料采用低炭马氏体钢。为提高疲劳抗力,延缓裂纹萌生和扩展采用了两次淬火、一次低温回火、强化拉伸和表面喷丸的综合工艺方法。
本装置由于在结构上作了改进,而且采用了低炭马氏体钢,再加上特殊的工艺处理,使元件的强度、塑性和断裂韧性等机械性能得到最佳配合,所以本装置具有极高的强韧性,体积小,重量轻。以工作载荷为16吨级的紧固装置(链长2268mm)为例,其总重量仅有35.284公斤。装置的元件硬度为HRC43±2,耐磨损,寿命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的强度是他们的1.6倍,元件疲劳寿命平均值为现有技术相应元件的1.65倍至9.05倍。装置的价格比国家标准件降低30%。装置的两端可分别与货物及固着基础作多种形式的捆绑,能满足多工况的需要。所以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运输中重货物的紧固和其它结构体的固定,并可作为起重属具之用,特别适宜于海船装运重货物的捆绑固定。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工作情况。
图 是链式紧固装置的系统图。
参照图 ,将装置的固定器(1)焊接在固着基础(9)上,固着基础(9)可以是船舶甲板或其它结构体。在固定器(1)的壳体与底板(10)之间增加短支撑(11),将钢丝绳(7)捆绑住被固件(8),当被固件(8)和固定器(1)之间的距离一定时,将螺旋扣(3)放松到最大长度,球头钩(2)的一端与固定器(1)相连,另一端和螺旋扣(3)相连,卸扣(4)的本体与螺旋扣(3)相连接,卸扣(4)横销与挂钩(5)相连接。卸扣(4)的横销螺纹段全部嵌入卸扣(4)本体脚内。将挂钩(5)钩入链环(6)的适当部位,然后旋转螺旋扣(3),使整个装置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使被固件(8)受拉力作用而被紧固。卸扣(4)的本体脚之间的跨距为28mm,链环(6)的内宽为24mm和30mm两种,挂钩(5)的钩腔直径为45mm,球头钩(2)的曲率半径为21mm和53mm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运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航务军代处,未经上海海运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航务军代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4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