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复合式旋风除尘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4251 | 申请日: | 1985-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4251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0-15 |
发明(设计)人: | 牧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牧永华 |
主分类号: | B04C3/04 | 分类号: | B04C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旋风 除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旋风除尘器,特别涉及到为蒸发量1——20吨/时工业锅炉配套的旋风除尘器。
机械工业部技术指导文件:工业锅炉产品配套标准(JB/Z218--84)推荐12种旋风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被纳入配套标准,需要经过模型试验,在热态运行工况下的性能测定。要求除尘器的效率高于90%,烟气阻力低于785Pa。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旋风除尘器,能选入配套标准的为数不多。这些旋风除尘器中,有的筒体过高,需要连接管道长,有的体形较大,耗钢量较多,有的占地面积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系列新型旋风除尘器,除尘器的效率可达92~95%,烟气阻力约785Pa。结构紧凑,耗钢量低,每净化烟气1000米3/时约需钢材40公斤。它可以和引风机直接连接,除尘装置连接管道短,节省钢材,节约用地,安装方便,处理烟气量大,性能稳定。除尘器内壁易磨损部位都设计有耐磨涂料,能长期连续运行。
本实用新型由大旋风筒和小旋风筒并列组成。大旋风筒的壳体采用精确的对数螺线结构。大旋风筒由前旋风筒和后旋风筒用法兰连接而成。大旋风筒和小旋风筒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位于一个平面上。大旋风筒连接小旋风筒采用与两个筒壁相切的矩形断面的直管。小旋风筒采用牛角弯管的排灰结构,牛角弯管的每节管段表面锥体的锥角为15°。小旋风筒采用园形断面的排气弯管连通大旋风筒的特定部位。后旋风筒底板的中心区域有一个向前凸出的锥体,其锥角为60°。是干式卧式旋风除尘器,用于工业锅炉的烟气除尘。
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设计出4种型号复合式旋风除尘器。它们的新颖性表现在结构上独居特色,不同于我国现在生产的旋风除尘器。
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1:XHⅠ型旋风除尘器。
附图2:XHⅡ型旋风除尘器。
附图3:XHⅢ型旋风除尘器。
附图4:XHⅣ型旋风除尘器。
附图1描述了含烟尘的高速气流,切向进入前旋风筒(1)中,利用气流旋转的离心力,使尘粒向前旋风筒的边沿聚集,同时在旋转过程中,气流向后扩散变薄,当旋转到240°~270°范围内,被浓缩的尘核和少量烟气(约等于10%的总烟气量)顺着与筒壁相切的矩形断面的直管(2)切向进入1号小旋风筒(3)中,继续旋转分离,分离出来的灰粒经牛角弯管(4)排入集灰斗中。净化后的烟气,经过排气弯管(5)引进前旋风筒(1)的前面板,和已经甩掉大量尘粒的烟气(约等于90%总烟气量)汇合,形成二回流,继续旋转分离,以增加对细小颗粒的捕集机会。气流旋转进入后旋风筒(7)中,在离心力作用下,使尘粒向筒壁集聚。浓缩的尘核和少量烟气(约等于5%的烟气量)顺着与筒壁相切的矩形断面的直管(8)切向进入2号小旋风筒(9)中,继续旋转分离,分离出来的灰粒,经牛角弯管(10)排入集灰斗中。净化后的气流经排气弯管(11)进入后旋风筒(7)底板的中心区域。和筒内已经净化的气流汇合,通过前旋风筒(1)的园筒形芯管(6)脱离除尘器,进入引风机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表现在外形结构上采用三级旋风筒除尘。前旋风筒(1)和后旋风筒(7)用法兰连接组成的大旋风筒起着浓缩器的作用,把烟尘浓缩成浓度很高的气流,再进入以分离性能很好的1号小旋风筒(3)来捕集烟尘。留在大旋风筒内的烟气继续浓缩,浓缩后的烟气进入2号小旋风筒(9)中,增加对更细小颗粒的捕集机会,以提高除尘器的效率。大旋风筒(1)、(7)的壳体采用精确的对数螺线结构,改善了筒内气流的工况。大旋风筒(1)、(7)和小旋风筒(3)、(9)的连接采用与两个筒壁相切的矩形断面的直管(2)、(8),可以方便地安排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减少烟尘对管壁的磨损,解决了上灰环的出路。连接小旋风筒(3)、(9)的牛角弯管(4)、(10)的每节管段表面锥体的锥角为15°,避免产生下灰环。特别是后旋风筒(7)底板中心有一个向前凸出的锥角为60°的锥体,迫使浓缩的烟尘气流在锥体的底部,沿着与筒壁相切的矩形断面的直管(8),切向进入2号小旋风筒(9)中,分离出来的灰尘从牛角弯管(10)排入集灰斗中,净化后的烟气经过排气弯管(11)连通后旋风筒(7)底板的中心区域的锥体的顶端。除尘器的这种尾部结构,提高了除尘器的效率,解决含尘气流的反混和二次飞扬对效率的影响,能降低除尘器的安装高度,使结构紧凑,缩小体积,重量轻。
附图2是将附图1中的1号小旋风筒(3)的排气弯管(5)改为通入前旋风筒(1)的进气口,烟气流程和各部件的尺寸变化不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牧永华,未经牧永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4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