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无二次冲击电流的自耦减压起动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4856 | 申请日: | 1985-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4856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9-03 |
发明(设计)人: | 吴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兰陵电器控制设备厂 |
主分类号: | H02P1/04 | 分类号: | H02P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李秦风 |
地址: |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冲击 电流 减压 起动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电器,具体地是属于三箱鼠笼型电动机作降压起动的自耦减压起动器。
国内现有的同类产品有XJO1系列和XQO1系列自耦减压起动箱,适用于交流380伏、功率10至320千瓦的三相鼠笼型电动机作降压起动之用,一般为箱式防护结构,由自耦变压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组成。使用这些产品时,电源进线的起动电流,不超过电动机额定电流的3~4倍。但是这些起动器有以下的缺点,即从起动状态转入全压运行时,必须断开主电路,由此产生第二次冲击电流。这种第二次冲击电流比起动时初始冲击电流更大,因而对电网的冲击也更大。
据上海《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81年第三期,刊载《新型可变电压起动器和饱和起动器》文章(第12页)介绍,日本生产的一些自耦减压起动器,从起动转入全压运行时,易使接通全压运行电路的接触器和电动机发生故障,有90%的事故就是在起动时产生的。日本光电公司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在自耦变压器中增加了一个绕组,转入全压运行时不必断开主电路,只要短接这个附加线圈,产生反向磁通,使降压线圈电抗减少,就可转入全压运行。但是由于运行中线圈没有被切除,所以要损耗0.5%的电动机额定功率(户上电机公司介绍的要损耗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自耦减压起动器,这种起动器从起动状态转入全压运行时没有第二次冲击电流,并且在运行时切除了自耦变压器的电源,从而消除了自耦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置了辅助绕组的自耦变压器,一组按一定程序切换电压的接触器。本实用新型的自耦减压起动器,均比国内同类产品增加了一个辅助接触器,并且在自耦变压器主绕组上配置了一组与主绕组独立的辅助线圈,辅助线圈与辅助接触器相接。电动机从降压起动切换到全运行时,自耦变压器的中心接点先断开,然后辅助接触器吸合,使辅助绕组短接,使自耦变压器中的电感减少到几乎接近于零,为换切全压作好了过渡前的准备。此后主接触器吸合,这时电动机在全压下开始正常运行,最后切除自耦变压器电源,完成对电动机由降压起动到全压运行的电压切换过程的控制。通过试验本实用新型的自耦减压起动器各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
本实用新型的起动器与国内同类自耦减压起动器比较,不但同样在运行时切除了自耦变压器的电源,没有功率损耗,并且本实用新型起动过程转入全压运行时,避免了因断开主电路而产生的第二次冲击电流。其优点和实用效果如下:
(1)由于起动过程中没有切断主电路,无第二次冲击电流,并且在接触器和自耦变压器回路中又不产生较大的环流和过电压,所以起动平稳,同时减少了对电网的冲击。
(2)由于减少了冲击电流,所以不但有利于起动器本身寿命的延长,而且对电动机和被拖动设备的使用寿命也有显著的好处。
(3)在全压运行时,本起动器不耗电。
从起动器被长期地、广泛地应用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经济效果是非常好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耦变压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控制起动器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手动/自动控制的起动器工作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起动器工作时间程序图。
图5为一电动机配置本实用新型起动器的波形示意图。
图6为图5电动机配置通用起动器的波形示意图。
在图1中,给出了自耦变压器ZOB的结构,它包括铁芯[1]、主绕组[2]和辅助绕组[3]。主绕组[2]可以备有额定电压65%和80%二档抽头,三相抽头分别为A、80%、65%、X,B、80%65%、Y,C、80%、65%、Z,供用户按不同起动转矩选择。辅助绕组[3]可以分别设置在各个主绕组[2]的内圈,也可以设置在主绕组[2]的外圈,三相的抽头分别为a、x,b、y,c、z。辅助绕组[3]的匝数适当地配置,使其在不同功率自耦变压器绕组中工作时的电流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兰陵电器控制设备厂,未经常州市兰陵电器控制设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4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