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房柱联合采矿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0824 | 申请日: | 1986-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0824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周君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C41/00 | 分类号: | E21C41/00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绮蕴 |
地址: |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 采矿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地下有用矿床开采中的几种房柱联合采矿方法的发明。适用于矿体倾角为0~35°,矿体厚度在5~20米缓倾斜矿床的开采。
在地下有用矿床开采中,采切布置(即采准、切割工程的布置)是任何地下采矿方法中的关键和核心,特别是其中的采场底部结构又直接主宰着采场结构、采场崩矿、采场搬运、岩层控制以及通风安全等技术问题。当前国内外生产矿山常用的采场底部结构有:漏斗结构、漏斗堑沟结构和平底结构。以上几种采场底部结构,所需掘进工程量大,结构复杂,矿损贫化较大,采场生产能力低,劳动条件较差。
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简化的采场顶、底部结构,即将房柱结构用于采场的顶、底部,并将房柱结构与空场法、留矿法、或崩落法联合应用,以获得六种房柱联合采矿法。其目的在于降低采切工程量,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安全和劳动条件,提高采场的生产能力,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在地下有用矿床开采中简化采场顶、底部结构。其特征是在采场的底、顶部采用房柱结构进行切底或者切顶。所采用的房柱结构可以是圆柱、长柱或者连续矿柱结构。并将房柱结构与空场法、留矿法或崩落法联合应用,以获得如下六种地下联合采矿方法:
(1)“走向分段房柱切底空场联合采矿法”,如图1所示。此法的特征是在阶段内沿矿体走向划成分段或矿块。在分段内进行圆柱切底,由切底中向上钻凿平行中深孔,并进行分段崩矿。崩下矿石可采用大型电耙或遥控无轨设备进行空场下出矿。采后空区进行嗣后充填。此法适用条件:(A)矿体的上盘岩层一般在中稳、稳固或很稳固。(B)矿体下盘岩层一般在稳固、中稳或极不稳固。(C)矿体一般在稳固、很稳固或中等稳固以上。
(2)房柱切底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如图2所示。此法的特征是在斜长为50~60米的采场阶段内,沿走向划成区段(走向长度为300~500米),在区段内先沿走向进行房柱切底,由切底中沿走向全面向上崩矿,崩下矿石采用大型电耙或高效无轨设备进行空场下出矿,采后空区进行嗣后充填。此法由于沿走向全面回采,不需要保留采场间柱,可进一步降低矿柱损失。适用条件:(A)矿体的上盘岩层在稳固或很稳固以上。(B)矿体下盘岩层为稳固、中稳或极不稳固。(C)矿体在稳固、很稳固或中等稳固以上。
(3)“房柱切底全面留矿空场联合采矿法”,如图3所示。此法的特征是在采后空区暂时储存大量崩下矿石,然后连行空场下出矿,有利于挤压崩矿和集中出矿,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合格块度,以及提高出矿效率和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回采工艺和适用条件与“房柱切底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相同。
(4)“房柱切底全面崩落联合采矿法”,如图4所示。此法的特征是随着全面回采,上盘岩层自行冒落。在回采工艺中,崩下矿石是在上盘崩落废石下进行出矿,为了防止矿损与贫化,一般应沿倾斜工作面进行均匀全面出矿。该法适用于矿体上盘岩层不够稳固或者很不稳固的难采矿床。
(5)“房柱切顶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如图5所示。此法的特征是采用房柱切顶后,由其向下钻凿炮孔进行崩矿。适用条件:(A)矿体稳固性极差或较差,不宜在矿体内开掘井巷或矿房。(B)矿体的直接顶板不稳固甚至极不稳固,其厚度一般在2.5~4.0米以内。(C)矿体的间接顶板要求稳固或很稳固。
(6)房柱切顶全面留矿空场联合采矿法,如图6所示。此法的特征是采用房柱切顶后,由其向下钻凿炮孔进行崩矿。采后空区暂时储存大量崩下矿石,然后进行空场下出矿,有利于挤压崩矿和集中出矿,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合格块度,以及提高出矿效率和提高采场生产能力。适用条件与“房柱切顶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相同。所以当遇到矿体及直接顶板不稳固或极不稳固的难采矿体。
本发明的优点是降低采切工程量,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安全和劳动条件,提高采场的生产能力,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房柱切底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沿线Ⅰ-Ⅰ的横向剖面图。
图3是图1沿线Ⅱ-Ⅱ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房柱切底全面空场联合采矿法”的正视图。
图5是图4沿线Ⅰ-Ⅰ的纵向剖面图。
图6是图4沿线Ⅱ-Ⅱ的横向剖面图。
图7是“房柱切底全面留矿空场联合采矿法”的正视图。
图8是图7沿线Ⅰ-Ⅰ的横向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工学院,未经昆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0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散热器的悬置架
- 下一篇:锗酸铋(BGO)单晶的表面抛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