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白细胞介素-2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1353 | 申请日: | 198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1353A | 公开(公告)日: | 1986-09-10 |
发明(设计)人: | 北野一昭;藤本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P21/02 | 分类号: | C12P21/02;C12N15/00;A61K3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辛敏忠,顾柏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细胞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有关一种生产白细胞介素-2的方法。
白细胞介素-2(以下简称为IL-2,也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是由凝集素、同种异型抗原等刺激T细胞而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科学”杂志,193卷,1007页,1976年)
利用IL-2可获得许多克隆,诸如:T杀伤细胞克隆、T辅助细胞克隆和天然杀伤细胞的克隆等等。(《自然》杂志,268卷,154页,1977年)。除了将其直接用于T细胞或天然杀伤细胞克隆化之外,IL-2也可用于特异抗原T杀伤细胞的体外增殖。这种特异抗原的T杀伤细胞能够识别并摧毁诸如肿瘤抗原等特异抗原。还可以通过把这样增殖的肿瘤特异性T杀伤细胞转移至动物,来抑制肿瘤的生长(见《免疫学杂志》,125卷,1904页,1980年)。
这些试验结果意味着应用IL-2作为一种抗肿瘤制剂具有很大的潜力。人们已知,IL-2具有促进缺乏胸腺裸鼠,T辅助细胞恢复的功能(见《欧洲免疫学杂志》,10卷,719页,1980年);也有促进T杀伤细胞诱导生成T辅助细胞的功能(见《自然》杂志,284卷,278页,1980年)。因此,IL-2可望被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
从人的T细胞可得到人的IL-2,但其数量极为微小。然而,由于近年来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培养含有IL-2基因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得到作为生物活性蛋白的人IL-2。(见《自然》杂志,302卷,305页,1983年和《核酸研究》,11卷,4307页,1983年)
通常生产人IL-2的方法,由于其产率低,不适合工业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者大量研究了培养能够生产IL-2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发现将大肠杆菌培养在PH4.8-6.0的酸性条件下,但必须在大约PH6.5-7.5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发酵,就能可观地改善IL-2的产率(见《生化工程》,东京大学出版,25-26页,1965年)。
基于上述发现,发明者进一步研究得到了本发明的成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白细胞介素-2的方法。就是在培养基中培养能生产白细胞介素-2的大肠杆菌转化体,将其接种到PH4.8-6.0的培养基中,使其在该PH范围内生长。
上面所说能生产IL-2的大肠杆菌具有用基因重组技术得到的IL-2基因,或是具有一个与IL-2生理活性相似的肽编码的DNA。
本发明推荐使用哺乳动物的IL-2基因,可优选人们的IL-2基因编码,其氨基酸顺序如图1所示(含1-133个氨基酸)。其中该基因的碱基顺序(密码1-133)示在图2。
还包括下述一些肽编码的DNA,其生理活性与IL-2相似。一个DNA,其氨基酸顺序如图1所示,其中半胱氨酸密码(如:125位半胱氨酸)被丝氨酸或苏氨酸密码所替换;另一个DNA,具有与IL-2相同的氨基酸顺序,但其N端的四个氨基酸编码的片段被除去。(见日本专利公告126088/1985)。
上述基因(DNA)必须有一个启动子或上游启动子。可用的启动子包括色氨酸(trp)启动子,乳糖(Lac)启动子,蛋白链加长因子Tu(tuf B)启动子和rec A启动子等等。本发明优选使用的是色氨酸启动子。
上面提及的基因和启动子一般转化到一个质粒中作为转化载体,最常用的是PBR 322。它是质粒Col El的衍生体(见《基因》,2卷,95页,1977年)。但也可用其它质粒,只要它们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能被复制、保存便可。例如:PBR 313(见《基因》,2卷,75页,1977年);PBR 324和PBR 325(见《基因》,4卷,121页,1978年);PBR327和PBR328(见《基因》,9卷,287页,1980年);PKY 2289(见《基因》,3卷,1页,1978年);PKY 2700(见《生物化学》,52卷,770页,1980年);PACYC 177和PACYC 184(见《细菌学杂志》,134卷,1141页,1978年);以及PRK 248 PRK 646和PDF 41(见《酶学方法》,68卷,268页,1979年)。
作为表达载体的有:属于λgt系统的λgt·λc噬菌体、(《美国科学院学报》,71卷,4579页,1974年)λgt·λB噬菌体、(见《ibid》,72卷,3416页,1975年)λDam噬菌体(见《基因》,第1卷,255页,1977年);卡龙载体(《科学》,196卷,161页,1977年和《病毒学杂志》,29卷,555页,1979年)和丝状噬菌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