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子调谐式FM接收机无效
申请号: | 86103137 | 申请日: | 1986-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3137A | 公开(公告)日: | 1986-10-29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16 | 分类号: | H04B1/16;H03J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先春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调谐 fm 接收机 | ||
本发明涉及电子调谐式FM接收机。它通过设有一能控制变频电路局部振荡器振荡频率的第1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以及一根据频率检测电路的检测输出,将来自该第1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的调谐控制电压相应地改变并供给于高频放大电路的调谐电路,并控制其调谐频率跟随高频接收频率的第2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从而减少出现在高频接收信号的高频放大电路上的失真。
参照图7对先有的电子调谐式FM无线电接收机进行说明。来自天线(1)的接收信号被输至高频放大电路RA。该高频放大电路RA是由高频放大器(3)及其前后的高频调谐电路(2)、(4)构成的。高频调谐电路(2)、(4)分别构成双调谐电路,并各由一对电磁耦合的线圈L1,L2和分别与此相并列连接的电容器C及一对电压控制式变量元件(变容二极管)VC的串联电路构成的。来自高频放大电路RA的高频信号输至构成频率变化电路(5)的混合电路(6)。由混合电路(6)得到的中频信号是通过中频放大电路(8)输至频率检波电路(9)。(10)是获得频率检波输出的输出端。(7)是构成频率变化电路(5)的局部振荡器,具有由线圈L和分别与此并列连接的电容器C及一对电压控制式变量元件(变容二极管)VC的串联电路而构成的谐振电路(7A)。
(11)是作为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的PLL,具有标准振荡器(12)、比相器(13)、可编程序分频器(14)及低通滤波器(15)。而且由局部振荡器(7)发出的振荡信号是被供给到可编程序分频器(14),这个分频过的信号和由标准振荡器(12)发出的标准进行1/N分频,信号则被送到比相器(13)进行相位比较,其比较输出则供给低通滤波器(15)。
而由这个低通滤波器(15)获得的调谐控制电压是供给局部振荡器(7)的调谐电路(7A)的各个电压控制式变量元件VC的负极,进而,这个调谐控制电压还被供给高频放大电路RA的各高频调谐电路(2)、(4)的各电压控制式变量元件VC的各负极。
在这个电子调谐式FM无线电接收机里,是通过选择PLL(11)的可编程序分频器(14)的分频比来决定选台频率。也就是通过变换可编程序分频器(14)的分频比来使局部振荡器(7)的振荡频率得以变换,并使高频放大电路RA的高频调谐电路(2)、(4)的通(频)带中心频率也得到变换,使之与选台频率基本一致。
在上述的原来的电子调谐式FM无线电接收机里,高频放大电路RA的高频调谐电路(2)、(4)的通(频)带中心频率是变化成与选台频率,即高频接收信号的载波频率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的那样,对于用曲线表示的高频放大电路(2)、(4)的频率特性,载波频率fo和通(频)带中心频率是一致的。而且由于这个载波信号是根据调谐信号(声频信号)来进行频率调制的,所以供给高频放大电路RA的高频接收信号是以fo为中心不时地起着变化。例如,瞬时频率fo-△f的情形,其高频放大电路RA中的灵敏度便如图示那样低于频率为fo的情形,同时受△f值左右的高频接收信号,由于其相位会起各种变化,也就会造成失真。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高频放大电路里高频接收信号不易失真的电子调谐式FM接收机。
本发明的电子调谐式FM接收机所具有的特征是:在拥有具备调谐电路(2)、(4)的高频放大电路RA、高频变化电路(5)、中频放大电路(8)、频率检波电路(9)及控制频率变化电路(5)的局部振荡器(7)的振荡频率的第1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11)而构成的电子调谐式FM接收机里,设有一第2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25),其功用是控制使第1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11)所产生的调谐控制电压能根据频率检波电路(9)的检波输出作相应的变化,然后供给高频放大电路RA的调谐电路(2)、(4),并使其调谐频率基本上能够跟踪高频接收频率。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由于采用第2调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25),使高频放大电路RA的调谐电路(2)、(4)的通(频)带中心频率基本上能跟踪高频接收信号的频率,所以高频放大电路RA输出的振幅特性基本上是平坦的,同时相位特性也基本平坦,减少了在高频接收信号的高频放大电路RA里产生的失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3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乙烯二聚粗产物中制得较高纯度的1-丁烯的方法
- 下一篇:涂抹物品的小型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