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用紧急停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103763.4 | 申请日: | 1986-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07614B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8 |
发明(设计)人: | 难波康志;杉田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5/22 | 分类号: | B66B5/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孙蜀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紧急 停止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在电梯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卡紧导轨而使轿厢紧急停止的装置。
图5和图6表示例如实用新型公开昭56-139572号公报中介绍的现有的电梯用紧急停止装置,图5是升降体的主视图,图6是局部放大图。
图中,(1)是在电梯井中垂直设置的导轨,(2)是升降体,(3)是固定在升降体(2)下部的框架体,(4)是与设在升降体(2)中的导轨(1)配合、给升降体(2)导向的导块,(5)是卷绕在设于电梯井上方的机械室内的限速器(未画出)上并在电梯井内下垂的限速器钢丝绳,(6)是装在框架体(3)内、从上方看呈U字形的吸能件、(7)是一个压紧件,它可横向移动地安装在吸能件(6)内部,其一侧形成一个与吸能件(6)的内表面相对置的垂直面,其另一侧形成一相对于导轨(1)的侧面,且下部变宽的斜面;在压紧件的上端与下端各留一空隙部分(7a),用于阻挡压入框架(3)的挡块(8),(9)是插入压紧体(7)的垂直面与吸能件(6)的内表面之间的夹持板,(10)是沿压紧体(7)的倾斜面设置并且正常时配置在下降位置的滚子装置,(11)是在滚子装置(10)和导轨(1)的侧面之间设置、一侧制成与滚子装置(10)接触的倾斜面并且正常时处于下降位置、另一侧制成与导轨(1)的侧面保持规定间隙的垂直面的楔形体、(12)是与楔形体(11)相连、用一端握紧限速器钢丝绳(5)、在必要时动作的操纵机构。
现有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象上述那样构成,正常时如图6所示,楔形体(11)处于下降位置,在其垂直面与导轨(1)的侧面之间保持间隙的状态下升降体(2)升降。限速器钢丝绳(5)也随之升降。
在升降体(2)下降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速度过高超过了规定值,则限速器动作,卡紧限速器钢丝绳(5)。但是由于升降体(2)继续下降,所以操纵机构(12)动作,通过连杆机构使楔形体(11)经滚子装置(10)导向而向上方移动。由于压紧体(7)的倾斜面与楔形体(11)的倾斜面的作用,楔形体(11)向导轨(1)的方向移动,楔形体(11)的垂直面与导轨(1)的侧面的间隙逐渐减小,直到互相接触。如果楔形体(11)进一步向上移动,则通过滚子装置(10)把压紧体(7)向外挤压。这样一来,压紧体(7)在其凹槽(7a)的范围内向把吸能件(6)挤宽的方向移动,致使吸能件(6)产生压缩力,楔形体(11)滑动而压紧在导轨(1)的侧面上,使升降体(2)卡紧停止。夹紧板(9)是赋予吸能体(6)初始压缩力的东西。此外,楔形体(11)向上的移动在楔形体(11)的上端接触框架(3)的顶面的位置上停止。
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电梯用紧急停止装置中,必须预先借助于夹持板对吸能件(6)赋予初始压缩力,以便压紧体(7)产生规定的压缩力。但是,由于吸能件(6)的尺寸精度及刚度都有偏差,为了得到规定的压缩力,必须在工厂内逐件检查这个偏差值,根据需要插入夹持板(9)来调节,这是相当费时间的。而且,由于用来压入阻止体(8)的沟槽造成了壁厚减薄部分,为了得到强度上的保障必须增加框架体(3)的壁厚,存在着增加材料费用,加大重量等问题。
一方面,如果制动力过大,则轿厢的停止冲击很大,有危害乘客之虞,另一方面,滑动体(11)、(11)或导轨(1)的导向面的粗糙度的若干差异,导轨(1)的润滑状态的不同等引起的摩擦系数中有差异,所以如果把制动力调节得过小,则有时制动力不足,有陷入不能停止的危险。因而必须以适当的值得到稳定的制动力。
而且,压紧体(7)、(7)一般由铸件制成,因此与导轨的导向面之间作用的摩擦力的摩擦系数μ为0.15左右,仅能得到比较小的摩擦力。
另一方面,如果令板弹簧组成的吸能件(6)产生的弹簧力为P,则紧急停止装置中对轿厢的停止力F如图8所示可按F=μP求得。因而,如果打算提高停止能力,则必须增加弹簧力P,由于加大了此弹簧力P,不得不加大板弹簧组成的吸能件(6)。这样一来,板弹簧组成的吸能件(6)体大而笨重,作为紧急停止装置来安装未必好,而且产生了用连接器(22)把升降体(2)的轿厢框架(2a)与紧急停止装置等连接起来的必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37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磁量子生物信息技术治疗仪
- 下一篇:一种新的拉索防护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