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仿肺式水中溶氧机无效
申请号: | 86103831 | 申请日: | 198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3831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伦华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肺式 水中 溶氧机 | ||
本发明属于水中溶解氧气和负氧离子装置。
现有淡水养殖业中所用的增氧装置大部分用机械方法撞击水面或用足够大动力的注水和注气产生水气混合进行增氧。用前一种方法的有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等。用后一种方法的有射流式增氧机、管式增氧机、水位落差增氧和充气增氧等。以上情况请详见198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由倪哲民、严小梅编著的《淡水鱼业机械集》一书中介绍的增氧机械部分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出版的1985年《渔业机械仪器》杂志第1-4期养殖机械与机械化养鱼部分。以上这些增氧方法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大部分只在水体近表面地方在常压情况下采用水气混合进行增氧,而增氧动力效率都偏低,很多动力都耗在水气混合上。另一方面使用以上装置更难以实现向水中溶解生物界所需要的负氧离子。又如在日本特开昭56-61934专利中介绍的快速动力气流产生的静力负压吸水,水气在喉管后部的喇叭管内发生激烈混合,尔后射向水体,增加水体中含氧量。但这种水气混合增氧过程虽然水气接触面积很大,而水气直正接触时间也只有几分之一秒时间,大部分动力消耗在水气动力流体上,来产生持续的水气混合状态,因此增氧动力效率仍偏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氧和溶负氧离子装置,它不但能提高溶氧过程的水气接触面积,而且能延长水气接触时间。同时通过提高水气间的接触压力,提高氧分子和水分子相碰撞机会,强化空气中的氧分子和负氧离子向水中溶解的趋势,增进溶解速度。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溶氧机结构,按进气顺序包括:
吸气。
喉部腔体水气混合。
高压溶氧双缸泵体。
循环水排放。
按本发明完成的溶氧机结构至少包括下列几个部分,即吸气管、进水管、喉部腔体、出水管以及双缸泵体及其相应动力机构。其中喉部腔体可由两种方式构成。其一,用上、下腔体构成一个喉部腔体。上、下两腔体通过滴水管保持相通,下腔体底面设一水膜盘,水气混合腔由若干根内径不大于4mm的弹性空心管组成。上述各部分以下列方式构成一体:吸气管的一端接大气或者负氧离子发生器,另一端通过一进气活塞与喉部下腔体连接;进水管一端接到箱体外水中,另一端通过设置在喉部下腔体的进水活塞与上腔体连接;弹性空心管置于双缸泵体中,其上端部接在水膜盘上,且其位置沿垂直方向与滴水管一一对应,而弹性空心管在泵体内的一端被封死;出水管的一端通过一常闭开关与喉部下腔体连接,另一端置于水中;双缸泵体的动力机构由推拉活塞面、进退螺纹杆、驱动轮、电机等构成。其二,由单一腔体构成的喉部腔体,喉部腔体的底部设有一水平放置的平板式水膜盘。其上部是喉部罩,喉部罩上有进气活塞、进水活塞和常闭开关;吸气管、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进气活塞、进水活塞和常闭开关与喉部腔体相通,水气混合腔由若干根内径不大于4mm的弹性空心管组成。弹性空心管被置于双缸泵体中,其端部固定在设于喉部腔体底部的水膜盘上。除以上部件之外,喉部腔体内还包括水膜板、水膜槽中心轴、齿轮、螺杆和螺纹套架等,齿轮与螺杆通过螺纹套架保持衔接,水膜盘四周边缘与齿轮内环保持接触。中心轴的上下端分别固定在喉部罩和水膜盘正中的轴座上。水膜板和水膜槽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中心轴和齿轮的内环上,水膜板底部与水膜盘平面平行,并与水膜盘保持一定间隙,水膜槽的底部有出水孔。在上述两种机构中,为了使溶氧(或负氧离子)的效果更加完美,可在喉部腔体的底面与双缸泵体之间开一溢水口,使两者直接相通。另外,在出水管的出水管的出水端可增设一循环水排放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伦华,未经杨伦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