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铁合金封闭电炉煤气干法除尘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3986 | 申请日: | 1986-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3986A | 公开(公告)日: | 1987-12-16 |
发明(设计)人: | 阎印宝;谢堂圃;严可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铁合金厂;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10K1/02 | 分类号: | C10K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合金 封闭 电炉 煤气 除尘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气除尘方法,特别是封闭硅锰合金电炉煤气干法除尘方法。
封闭铁合金电炉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多种用途的煤气,但煤气中含尘浓度高达40g/m3。要回收利用,必须经除尘处理。此外,煤气烟尘中还含有可回收的有用物质。
目前,国内外封闭铁合金电炉煤气普遍采用湿法除尘方法。该种湿法除尘的方法主要用水洗涤煤气,以达到除尘的目的。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运转能耗费用高,特别是产生大量二次污染的污水和污泥。这种污水中含有有害有毒物质,其含量超过排放标准,不能直接排放或返回使用,而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或返回使用。污泥也必须经处理后才能回收其中有用的物质。处理这种污水和污泥,需要庞大的设施和较高的运行费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封闭硅锰铁合金电炉煤气于法除方法,按此方法,可避免产生二次污染,从而避免昂贵的污水和污泥处理设施投资,减少运行费用。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封闭硅锰铁合金电炉煤气除尘由沉降室,直通管与空冷管、布袋除尘器、冷却器、脱水塔、罗茨风机、贮气柜组成的除尘系统来完成。
其除尘工艺流程是:煤气由电炉进入用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了空气的除尘系统,经沉降室重力除尘,除去100u以上的粗尘,直通管与空冷管冷却,布袋除尘器除尘净化,净化的煤气再经冷却器冷却,脱水塔脱水,由罗茨风机送往贮气柜。
煤气进入除尘系统的压力、温度、进入量由除尘系统中的回流管的蝶阀和放散管的蝶阀所组成的调节系统来调节,该调节系统可手动,亦可自动控制。电炉出口进入除尘系统煤气的温度控制在500~600℃,压力控制在-0.5-1mmH2O,含O2小于1.2%。
布袋除尘器灰斗收集的烟尘采用氮气密封干式卸灰法卸灰。不卸灰时,卸灰阀用机械端盖密封,防止空气进入煤气,避免灰斗和布袋烟尘自燃烧结。
冷却器中煤气产生的冷凝水采用密封法排除。
除尘系统的防爆采用干式薄膜防爆法。除尘系统中设置薄膜装置,薄膜外套一个金属盖,金属盖周围以砂围住,当除尘系统中氧含量超过允许值时,薄膜首先炸裂,金属盖落下封闭。
电炉与除尘系统之间煤气的通道装有一干式水封截止阀,一当除尘系统发生故障时或需停车检修时,干式水封截止阀可切断煤气进入除尘系统。
本发明封闭硅锰铁合金电炉煤气干法除尘方法,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污水和污泥,从而避免了处理污水和污泥的庞大设施。与湿法除尘方法相比,可节省投资40%,节省运行费用40%,减少设备占地面积50%。煤气含尘浓度可由40g/m3以上降到20mg/m3,烟尘可供直接回收利用。
发明的除尘方法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图为发明工艺流程图
以氮气置换除尘系统内的空气,用调节系统〔5〕调节电炉〔1〕炉膛煤气的压力在-0.5-1mmH2O,出口温度500-600℃、含氧量小于1.2%的数值范围内。煤气进入沉降室〔2〕,经重力降尘,除去100u以上的粗尘。煤气经重力除尘后进入直通管与空冷管〔3〕冷却,温度降至160~200℃,降至160-200℃的煤气进入布袋除尘器〔6〕除尘净化,布袋除尘器〔6〕采用净化煤气反吹清灰,烟尘收集于布袋除尘器〔6〕下方的灰斗〔7〕。灰斗〔7〕下接一个缓冲罐〔8〕,缓冲罐〔8〕上端接一个从灰斗〔7〕进灰的星形阀〔9〕,下端接一星形卸灰阀〔10〕,卸灰时,以氮气充入缓冲罐〔8〕,使缓冲罐〔8〕内形成0.1个大气压,防止空气进入布袋除尘器〔6〕,又保证煤气不泄漏,进灰星形阀〔9〕与卸灰星形阀〔10〕同时动作。由于缓冲罐内〔8〕氮气只有0.1个大气压,既能使灰斗〔7〕中的烟尘由进灰星形阀〔9〕落下,又可使烟尘从卸灰星形阀〔10〕卸出,而且还能起到疏松灰斗〔7〕烟尘的作用,不卸灰时,缓冲罐〔8〕的卸灰星形阀〔10〕采用机械端盖〔11〕密封,防止灰斗〔7〕的烟尘和布袋除尘器〔6〕的烟尘因空气进入而自燃烧结和引起布袋烧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铁合金厂;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湖南铁合金厂;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