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汽油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86104206 | 申请日: | 1986-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4206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2-04 |
发明(设计)人: | 科尼利斯·万·伊斯;理查德·米勒斯;加图姆·塔瓦纳帕·卡格哈吉;约翰·斯蒂芬·麦克拉格赫尔;鲁多尔夫·弗朗克·赫尔迪维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1/18 | 分类号: | C10L1/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张元忠,王杰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油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两部分,占其大部分的是一种适用于火花点火发动机的汽油,小部分为添加剂(至少一种)。
在火花点火发动机中,当汽油/空气比不足以点火时便会发生故障。因此,如果采用一些能改善贫油的汽油/空气混合物点火状况的汽油添加剂那就有利了。为了确定添加剂对火花塞的效能和对早期点火的影响,人们研究出一种测定火花点火发动机汽缸中火焰速度的试验技术。
人们发现很多加到汽油中的有机或无机的碱金属化合物和碱土金属化合物能促使汽缸中产生早期火焰并提高火焰速度。因此在汽油中使用这些金属化合物能改善贫油的汽油/空气混合物的燃烧状况并从而节约燃油,并且不影响发动机的功能和装有这种发动机的汽车的驾驶性能。
虽然这类金属化合物的上述效应尚未得到公认,但人们知道这类化合物是可以加到汽油中去的。例如,从英国专利说明书No785,196得知,烷基水杨酸或环烷酸等的一价金属盐(包括碱金属盐)能加入到包括汽油在内的燃油中以防止过滤器的腐蚀和堵塞。从英国专利说明书No818,323得知可将碱土金属化合物等加入到汽油之类的轻质烃混合物中。
人们发现,烷基水杨酸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确实能促使火花点火发动机中产生早期火焰,但也发现火花点火发动机的吸入系统被这些添加剂严重沾污堵塞。当汽车在城市的行驶条件(包括停停走走的行驶方式)下行驶时,沉积物尤其积聚在汽车的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油吸入系统中。
现在已发现某些琥珀酸衍生物的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一方面确实能提高汽缸中的火焰速度,另一方面又不会引起发动机沾污堵塞。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油组合物,它包括两部分,占其大部分的是一种适用于火花点火发动机的汽油,小部分为一种琥珀酸衍生物的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该琥珀酸衍生物至少在其中一个α-碳原子上有一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20-200脂族烃基取代基,或在其中一个α-碳原子上有一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20-200脂族烃基取代基而该取代基又通过一个C1-6烃部分与另一α-碳原子相连形成环状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操作火花点火内燃机的方法,包括将上述汽油组合物引入该内燃机。
琥珀酸衍生物盐可以是一代盐也可以是二代盐。由于汽油中不能有酸基,因此宜采用那些其留下的羧酸基已转变为酰胺基或酯基的一代盐。但最好还是采用二代盐。
合适的金属盐包括锂盐、钠盐、钾盐、铷盐、铯盐和钙盐。采用碱金属盐时,特别是采用钾盐或铯盐时对贫油混合物的点火影响更大些。考虑到钾盐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最好采用这种碱金属盐。
琥珀酸衍生物上的取代基的种类是重要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在汽油中的溶解度。脂族烃基宜由单体为2~6个碳原子的聚烯烃衍生。便于采用的聚烯烃有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聚己烯或混合聚合物。最好是由聚异丁烯衍生的脂族烃基。
烃基包括一烷基部分和一链烯基部分。它可以有取代基。其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可被另一原子(如囟素)所取代,或被一非脂族有机基(如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苯基),羟基,醚基,酮基,醛基或酯基所取代。烃基上的一种非常合适的取代基是至少一种其它金属的琥珀酸盐部分,这样就产生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琥珀酸盐部分的烃基。
脂族烃基的链长对于碱金属盐在汽油中的溶解度来说也是重要的。该烃基有20~200个碳原子。当链长少于20个碳原子时,羧基和碱金属离子使分子具有很大的极性,以致不溶于汽油;而当链长大于200个碳原子时则会带来在芳烃型汽油中的溶解度问题。为了避免任何溶解度问题的发生,脂族烃基宜含35~150个碳原子。当用聚烯烃作取代基时,链长通常用数均分子量表示。用渗透压法等测定的取代基的数均分子量最好为400~2000。
琥珀酸衍生物可以有多个结合在一个或两个α-碳原子上的C20-200脂族烃基。最好在琥珀酸的其中一个α-碳原子上有一个C20-200脂族烃基。而在其另一个α-碳原子上最好不含取代基或只有相当短的烃基,如C1-6基。这种短烃基可与C20-200烃基键合形成环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