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机械搅拌式焦油脱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104436 | 申请日: | 1986-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4436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哲浩;虞继舜;王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学院 |
主分类号: | C10C1/60 | 分类号: | C10C1/60;C10C1/06 |
代理公司: | 武汉钢铁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继生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搅拌 焦油 脱水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煤炭化学工业装置。
常规的室式炼焦炉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一般含水量为3~10%。这种焦油即使在50~80℃的温度下静置数十小时,也难以使水分降低到2%以下。这是由于这些水分呈细分散的小水滴被焦油紧紧包住所造成的。含有水分的焦油,在蒸馏过程中容易产生爆沸,蒸馏釜内压力增大,操作难以控制,故要求焦油的水分应<0.3%。同样,在炭黑生产中,作为原料的焦油也应有严格的水分含量指标,否则水分过高,影响炭黑的产量和质量,也影响设备寿命,一般炭黑生产中要求焦油含量应≤0.2%。近年来城市煤气工业的发展,势必产生大量发生炉焦油,这种焦油与热压型焦产生的焦油一样,均属于难脱水的焦油。为了扩大这些焦油综合利用途径,同样要求有一种既简便又高效的脱水方法。
到目前为止,在工业上实现煤焦油的脱水,仍以蒸发脱水方法为主。该法是将焦油送入管式炉内加热至120~130℃,然后焦油进入一个蒸发器内,在蒸发器中由于体积突然扩大,压力骤减,使焦油中的水分和部分轻质馏分在蒸发器内成为气体,这些气体被冷凝和分离,由此焦油水分被降到约0.3%。该法的主要缺点是能耗大,脱水时间长和效率低。另外,该法的分离水中含有较多的酚(达12000毫克/升),而且焦油中含有残留的铵盐,需加入6~8%的碳酸钠溶液处理(加入量约为焦油量的0.05~0.06%)。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脱水装置存在的问题,缩短脱水时间,使脱水后焦油水分含量在0.1%以下。
本发明为一间歇式焦油脱水装置,该装置如附图1所示。由鼓风机1(也可用抽风机代替)、预热器2、脱水器3及净化系统的洗涤塔4、捕雾器5、循环水贮槽6和油水分离槽7等组成。利用该装置进行焦油脱水的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焦油脱水的工艺过程如下:
用焦油泵将含水焦油送入脱水器,用间接蒸汽加热到60~100℃,然后通入含有N2、O2、CO2等经预热的压缩气体,通入的气体使焦油的汽液界面迅速更生,迫使焦油中水分迅速而高效地脱除,得到水分含量<0.1%的无水焦油。
从脱水器顶部出口管排出的气体含有少量轻油,它们进入一个带有一块脱水筛板的洗涤塔,被循环水洗涤冷却。经冷却脱除微量油珠的气体,经洗涤塔内的脱水筛板脱水后,进入捕雾器。气体在捕雾器内沿螺旋方向流动,在撞击作用和离心作用下进一步脱去气体中的油珠与水雾。分离出轻油的气体从捕雾器上部排气管排放(达标)。
洗涤塔的循环水和捕雾器下部的分离水,进入循环贮槽。循环水被鼓入的空气蒸发冷却后,进入油水分离器。在油水分离器中,轻油被收集后回收,循环水经水泵送到洗涤塔循环使用。
本装置之所以能高效脱水,主要技术关键是:利用气液两相之间蒸汽压差和气液两相介面迅速更生的原理,设计了合理机械搅拌装置-脱水器,并选择了合理的工艺控制参数。该脱水器如附图2所示,它由钢制罐体1、加热蒸汽蛇管2和搅拌器3所组成。加热蒸汽管是传热面积较大的蛇形钢制弯管,可垂直或水平的安装在脱水器内。蛇管一般水平放置(以不超出焦油的液面为宜),蛇管的排数由脱水器的容积而定,一般为1~5排。
搅拌器是脱水器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1~50根鼓泡管所组成,其一端与压缩气体相连,另一端则伸入脱水器内。这些鼓泡管可以呈不同方位,它们在水平面内最好是均匀分布,鼓泡管是一个钢制的弯管,如图4所示,为防止堵塞,在弯管的出口端开有2~20个气体分配槽。
选择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是提高脱水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本发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各主要控制参数如下:
1、脱水器装油量
该间歇式脱水器的装油量以相当于脱水器容积的一半左右为宜,油料高度约2~3米。装油量过多容易引起溅液或将较大量的油料夹带到洗涤塔,装油量过少则降低了脱水效率。
2、风量与风油比值
本装置的鼓风量一般为800~4800米3/时,风油比为30~200米3/吨油·时,以上数据为对煤焦油而言。油料改变后可适当改变风油比,以达到最佳操作状态。
3、脱水的操作温度
煤焦油脱水的操作温度一般控制在60~100℃。操作温度高则脱水效率有所提高,但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溅油和外溢事故。若脱水油料比焦油比重轻,则操作温度应适当降低,相反则适当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学院,未经武汉钢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4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升降机速度控制装置
- 下一篇:苯并嗪利福霉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